在處理與原來的蘇東國家關係上,德國也是抱著積極友好的態度,向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提供了大量財政與經濟援助。除此之外,德國對東歐地區擴大直接投資,從1989年到1995年,德國對東歐地區的投資總額占其外來投資總額的23%。與此同時,德國還通過與一些東歐國家簽訂雙邊條約解決重要的曆史遺留問題,如1991年6月,德國和波蘭簽署了《德波睦鄰與友好合作條約》確定了兩國邊境。三)左右共治的政治格局1998年9月,德國舉行了統一後第二次聯邦大選,當時科爾政府正麵臨著國內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到1998年初,全國失業率達12.6%,接近500萬人,創二戰以來最高紀錄。嚴重的失業率、沉重的社會保障支出、高額的政府債務,使得科爾政府的號召力和威信正在一點點地消失,無奈的科爾也逐漸失去了“統一總理”的光環,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失業總理”結果在9月27日的大選中,科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敗給了社會民主黨。社會民主黨通過和綠黨結盟取得了議會的相對多數。10月27日,聯邦議會選舉社會民主黨領袖施羅德為總理,科爾時代就此結束。施羅德施羅德一上台,就將科爾政府殘留的解決失業和社會福利政策改革等問題視為新政府的首要目標。他製定了名為2010議程的改革項目,包括調整社會福利係統支出,降低稅率和改善勞工雇傭製度,受到民眾的支持,因此在2002年的大選中,社會民主黨的聯合政府再次獲勝,施羅德保持連任。但施羅德在位期間,德國經濟仍無法走出低穀,社會保障體係不堪重負,失業率屢屢上升,使得德國的“福利國家”形象受損。在2005年9月18日舉行的提前大選中,施羅德雖然領導社會民主黨相當成功地挽留和扭轉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連續追回民意率,但最後獲得的選票仍然不足以達到多數而繼續執政。在之後的多方組閣磋商中,社會民主黨逐漸喪失主動,最終不得已與主要競爭者基督教民主聯盟結成大聯盟,由對方選舉人默克爾擔任總理,德國破天荒地實現了左右兩大政黨聯盟攜手共治的局麵。
綠黨是提出保護環境的非政府組織發展而來的政黨,綠黨提出“生態優先”非暴力、基層民主、反核原則等政治主張,積極參政議政,開展環境保護活動,對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西歐是綠黨發展的中心。而德國綠黨是全世界綠黨的典範。
1980年1月,德國綠黨在卡爾斯魯厄成立。它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德國生態與民主運動,在80年代德國和平運動的彙合中得到新發展。
1983年,德國綠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首次進入聯邦議會,成為議會中的第四大黨。
1984年6月,德國綠黨參加歐洲議會選舉,首次進入歐洲議會。
1993年,德國西部綠黨與東部綠黨正式合並,簡稱綠黨。
1998年,聯邦議院大選,綠黨與社會民主黨組成紅綠聯盟聯合執掌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