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工商銀行:世界最“大”的銀行是這樣煉成的(1 / 2)

這是一個顛覆與勃興共存的時代。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顛覆了世界金融舊秩序:華爾街五大投行大廈傾覆,長期被全球銀行引為典範的歐美銀行業瘡痍遍布;而在世界東方,中國銀行業以其穩健姿態,傲視全球。

我們在此記錄工行的上市曆程,希望能以此反映中國金融改革的不易,以及銀行與資本市場“水乳交融”的曆史。

“隻許成功,不能失敗”

26年前的元旦,工行與農行、中行、建行同日誕生。1994年,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四大行開始了商業化進程。1995年,《商業銀行法》頒布實施,中國銀行業才真正走上了商業銀行運營軌道,才有了規範的框架和行進的指南。

但是此時,本應蓬勃發展的中國銀行業,卻因為承擔過多的政策性負擔,已負重不堪行。中國的商業銀行被外界認為“技術上已經破產”。

於是從1998年開始,經過前後四次的注資和壞賬剝離,國家幫工行、建行和中行打掃幹淨了資產負債表。

“不破不立”,為了避免陷入惡性循環,就要改變銀行的決策機製,而這自然首先要從改變股權結構來切入。一位監管機構的人士表示:“現在對於全球企業的監督管理,最有約束力的就是把它變成公眾公司。到目前為止,這是企業治理和企業管理文化過程中能夠運用的最有效的機製。”該人士認為,核心的問題是要製止銀行繼續製造新的不良貸款的機製,這個問題遠比解決曆史包袱(存量不良貸款)更重要。

銀行業改革再次拉開帷幕,在2004年的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給銀行改革下了死命令:“背水一戰,隻許成功,不能失敗。”

繼建行、中行之後,工行開啟了股改之路。從2005年4月工行股改方案獲批,到2005年10月成立股份製有限公司,工行隻用了短短6個月的時間,走過了建行和中行一年多才走完的路程。

對接資本市場

9月,正是北京城最美好閑適的時候。

但是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員工卻覺得,2006年的9月份更像行軍打仗似的緊張。作為工商銀行上市的外部審計方,他們必須每天早晨按時去坐落在西長安街北側的工行總行:“夜裏12點之前能下班算早的,那些日子基本上就沒見過北京的藍天。”

當年全程參與工行上市工作,現任職於工行戰略管理與投資者關係部的呂宇向記者介紹,在工行發行上市前,A股市場最高融資額是200億元,而工行首次公開募股的融資額超過400億元,不僅是對A股主承銷商的考驗,更是對A股市場承接能力的一次檢閱。

為保證發行成功,必須在發行結構上有所突破,即提高戰略配售的比例。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工行最終選定23家戰略投資者,承諾認購總金額為人民幣180億元,占超額配售後總配售規模的38.59%。同時,為在股票上市初期穩定股價,工行成為境內A股第一家實施“綠鞋”的首次公開募股。

難點則在於A股、H股同步同價發行,因為兩地市場、發行程序、投資者群體等方麵均存在較大差異,且沒有先例,工行需要自己在混沌中摸索一條路。

幸運的是,為了加速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步伐,工行A+H同步同價發行作為一個先行案例,得到了有關監管層的大力推動,兩地的主管機構也作了多方協調。

業內人士統計,工行上市曾刷新了資本市場的15項紀錄,並開創了9項發行過程與發行方式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整個資本市場發行製度的改革。它的上市模式也成為後來多家公司上市的藍本,被後來的中信銀行及農行進行了複製。

層層難題在抽絲剝繭一一解開之後,2006年10月27日,工行這艘巨輪平穩駛入A股和H股。以當日收盤價計算,工行A股總市值達8218.89億元,占滬市公司總市值的17.45%,占滬深兩市總市值的13.67%,為第一大權重股。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工行市值已達到2689.82億美元,位列全球銀行業之首。這也是工行已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銀行市值排行榜首位。同年,工行實現利潤245億美元,也具全球銀行之首。市值前10名中,除工行外,建行以市值2014.55億美元排名第二,中國銀行(601988)以1539.72億美元排名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