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吳忠禮先生《朔方集》序(1 / 1)

楊春光

地方史研究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工程,對於挖掘整理地方曆史文化、弘揚地域文化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吳忠禮先生將自己30年來研究寧夏曆史、地方誌和在指導自治區各級各類新方誌編修工作中所形成的一些文章,重新進行整理,集束成冊,公開出版,以饗讀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曆史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文化之根、精神源泉,是經驗與智慧的總結,是取之不盡的寶貴資源。以史為鑒知興替。銘記曆史,才能幫助今人掌握事物運行的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揚長避短,科學決策,實現拓展。寧夏山川秀美、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曆史研究價值和廣闊的研究空間。因此,史學工作者有責任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圖文並茂的形式,翔實生動的資料,深入發掘寧夏曆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打造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曆史文化產品,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奉獻於社會;有責任將真實的曆史通過史料和思辨的複雜加工,凝結成為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把曆史還給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看到曆史的真麵貌,讓史著也成為大眾熱烈追捧的對象,尤應成為青少年一代思想品德與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充分發揮曆史文化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從而達到服務社會的目的。

治史是一項光榮而又艱辛的工作,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首先,要有“麵壁”的毅力和決心,真正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苦讀、探索、堅守,打牢功底,捨此別無捷徑;其次,要有高尚的人文修養和學術良知,對曆史負責,對後代負責,不唯書,不唯上,不為尊者諱,不為親者隱,忍辱負重,追求真理,為社會承傳信史;再次,要能撲下身子,主動從書齋走向社會,把基礎研究與實地調查結合起來,既推出“陽春白雪”的高端研究性作品,也要生產具有現代概念和流行語言的能讓一般民眾耳目一新的通俗普及性產品,並努力在成果形式上不斷有所創新。

曆史研究還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運用於研究社會,使得人們對於社會和人類曆史的研究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第一次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和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從而指明了曆史研究的規律和方向。廣大史學工作者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認識這種規律和方向,揭示它的運行軌跡,秉筆直書,傳信於後人,避免犯航向迷茫和選擇性失明的錯誤,或搞一些庸俗淺薄的“戲說曆史”而貽誤後人。

吳忠禮先生是我尊崇之大家,苦心孤詣從史50年,研究成果頗豐。現在,他的《朔方集》即將付梓,特邀作序。愧不敢當,但盛情難卻,謹識數語,以抒感想。是為序。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