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長孫皇後(1 / 1)

李世民的皇後是洛陽人長孫氏,是魏拓跋氏的後裔。長孫氏的先人曾任宗室長,因號長孫,此後便為姓。其高祖長孫樨為大丞相、馮翊王。曾祖長孫裕為平原公。祖父長孫兕為左將軍。父親長孫晟字秀,博涉書史,鷙曉兵,為隋右驍衛將軍。長孫氏可謂官宦世家。

長孫氏喜好讀書,尤愛圖傳,引古往今來的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長孫晟的哥哥長孫熾是周時的通道館學士,聽說竇氏曾勸撫突厥女,心中感歎,常對長孫晟說:“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圖婚。”於是,長孫晟將女兒嫁給了李世民。

據史書說,長孫氏有吉人異象,“後歸寧,舅高士廉妾見大馬二丈立後舍外,懼,占之,遇坤之泰。卜者曰:坤順承天,載物無疆;馬、地類也;之泰,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又以輔相天地之宜。繇協歸妹,婦人事也。女外尊位,履中而居順,後妃象也。時隱太子釁鬩已構,後內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及帝授甲宮中,後親尉勉,士皆感奮。尋為皇太子妃,俄為皇後”。

長孫氏天性儉約,日用器服取給則止。她喜歡讀書,不論寒暑佳節也不少廢。在後宮中與李世民會談,從不過問朝廷政務。即便李世民問她,她也拒不回答,辭謝說“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再問,就幹脆不答。後宮中有人坐罪,長孫氏“必助帝怒請繩沼,俟意解,徐為開治,終不令有冤”。長孫氏還心胸開闊,不與宮人爭寵。下嬪生豫章公主不幸夭折,她視如親人,多方撫慰。即便媵侍宮女患病,她也常常輟所禦飲藥資之。宮中上下都懷感其仁。

長孫氏的父親是長孫晟,母親是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與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以佐命為元功,可以自由出入臥內,李世民擬引以輔政。長孫氏知道以後,堅決不同意。乘間告訴李世民:“委托體紫宮,尊貴已極,不願私親更據權於朝。漢之呂、霍,可以為戒。”李世民不聽,堅持委長孫無忌為尚書仆射。“後密諭令牢讓,帝不獲已,乃聽。後喜見顏間。”

長孫氏的異母兄弟長孫安業,為人無行。曾父喪,竟逐長孫氏和長孫無忌還外家。長孫氏立為皇後,不計前嫌,長孫安業擢位將軍。後來,長孫安業與李孝常等謀反,獲罪將誅。長孫皇後叩頭謝罪說:“安業罪死無赦。然向遇妾不以慈善知之;今論如法,人必謂妾釋憾於兄,無乃為帝累乎!”於是減罪流放越巂。太子承乾乳媼請增東宮什器,長孫氏說:“太子患無德與名,器何請為?”

貞觀八年,長孫氏從太宗李世民遊幸九成宮,染疾危輟。這時,適聞柴紹等宮中急變。李世民披甲而起,長孫氏也輿疾以從。宮司上前諫止,長孫氏回答說:“上震驚,吾可自安?”病勢趨重。太子承乾奏請大赦,訊度道人,祓塞災會。長孫氏說:“死生有命,非人力所支。若修福可延,吾不為惡;使善無效,我尚何求?且赦令,國中大事,佛、老異方教耳,皆上所不為,豈宜以吾亂天下法?”太子不敢以此進奏,轉而告知大臣房玄齡。房玄齡轉奏太宗,太宗嗟歎稱美。群臣又奏請大赦,以替皇後去災。太宗準許。長孫氏力爭不可。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與太宗訣別,說道:“玄齡久事陛下,預奇計秘謀,非大故,願勿置也。妾家以恩津進,無德而祿,易以取禍,無屬樞柄,以外戚奉朝請足矣!妾生無益於時,死不可以厚葬,願因山為壟,無起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選終,是妾不見忘也。”長孫氏生前不參與朝政,臨終前卻顧念重臣,關心政務,還請求太宗納忠容諫,勿受讒言,省遊畋作役,說隻有如此,她才能死而無恨。這年六月,長孫氏崩於立政殿,時年36歲。

長孫皇後留給後世並為曆代所稱道的,是她采古代婦人事跡著成的《女則》十篇,並論斥漢代馬後不能檢抑外家,使與政事,戒車馬之侈,從而成禍。書中開本源,恤來事,多所忠戒。長孫氏生前告戒宮人,說寫此書“吾以自檢,故書無條理,勿令至尊見之”。到長孫氏過世,宮司奉書以聞。太宗為之哀慟,示近臣說,“後此書可用垂後,我豈不通天命而割情乎!顧內失吾良佐,哀不可已已!”諡文德,葬昭陵,因九峻山,以成後誌。太宗親自著表序始末,揭於陵左。上元中,益諡文德聖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