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政協海原縣委員會第三次啟動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工作,並首次決定印刷出版第一部海原縣文史資料專輯。以此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發揮人民政協的作用。
6月,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聘請已退居二線的楊孝峰和劉華二位史誌工作者,為政協整理編輯文史資料,要求在政協原有的兩本文史資料打印稿的基礎上予以篩選且加以補充。指定縣政協辦公室副主任王占福和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馬建林、副主任米力芳全麵負責協助和協調解決在編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接受任務後,編輯人員即對原有兩本文史資料打印稿進行審閱,摘選出24篇,僅有6萬餘字。按預定15~20萬字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對此,參與編輯的人員及時將存在的問題向徐存德主席進行了詳細的彙報。聽了彙報後,徐存德主席要求廣泛動員,及時補充,並讓辦公室負責起草征集文史資料《通知》。由於需要補充的資料數量大,時間緊,又限於經費的不足,征集資料的進度較為緩慢。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者並未氣餒,為編輯出版高質量的海原第一部文史資料而四處奔波,走訪知情人士,捕捉資料線索,及時掌握素材,認真進行編寫。由於廣采博征,截止到年底,完成了10多萬字的資料初稿的征集與整理編輯,並收集到部分曆史圖片。
2006年1月19日,在政協海原縣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被送交的編輯方案及書名和文章內容摘要正式通過。原則同意印刷出版,不足資料要求進一步征集補充。
4月20日,中共海原縣委副書記、新任縣政協主席李有成專門召開由副主席馬尚吉、王漢寶,辦公室副主任王占福、張曉霞,政協專門委員會主任馬建林、副主任米力芳,以及編輯楊孝峰、劉華等人參加的會議,重點研究解決在編輯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會上,李有成主席對編輯出版海原文史資料工作十分重視,提出新的嚴格要求。同時強調指出,確保出好書,出高質量的書,6月底至7月中旬必須出版發行。會後,楊孝峰等編輯者或電話采訪知情者,或深入鄉村尋找當事人,並遠走蘭州、平涼等地,又征得大量資料。編委會組織各位編輯多次會稿,反複磋商擬定編輯方案,確定編輯宗旨。
全書由史誌副編審、縣政協委員劉華同誌纂輯校改,查證核實,加工潤色,前後五易其稿,至6月底,共增補30篇,隨文插圖24幅。責任編輯那大慶認真審閱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在政協海原縣委員會與文史資料委員會及廣大文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書稿終於付梓,與讀者見麵了。
編輯出版海原文史資料《天都煙雲》,是縣政協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有著極其深遠的曆史意義和廣泛的現實教育意義。其出版發行是海原全縣回漢人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更是海原縣“三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成果。全書收錄史料計54篇,其中有本籍在外人士史料6篇,意在彰顯他們的業績以激勵後人。按內容分為紅軍西征、抗戰烽煙、解放海原、剿匪平叛、軍民情深、史海鉤沉、民國見聞、民族之風、人物春秋、教育曆程、區域舊治、文化探秘共十二類,約20萬字。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任啟興,中衛市政協主席王有才,中共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張存平,人大主任田鳳德,政府縣長馬力,前任政協主席徐存德為本書的出版發行題詞,中衛市政協秘書長俞學軍題寫書名。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9年,自治區政協原主席李惲和就為海原的文史工作題詞予以勉勵。各位領導及各界人士對海原文史工作的關懷與支持,使我們倍受鼓舞,在此深表謝忱!對各位口述者、整理者、撰稿者及參加編輯校對者所付出的辛勤勞動與無私奉獻,亦表示我們的敬重之意。對那些已經故去的前賢,謹寄以我們的深切懷念之情。
政協海原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委會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