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海原縣委員會正式成立於1961年11月,到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運動影響而中止工作15年,1981年2月撥亂反正後才恢複政協的正常工作。
自政協海原縣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以來,文史資料委員會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動員委員和各界人士回憶撰寫、口述記錄本縣的有關史料。先後於1999年3月編印出《政協海原縣文史資料專輯》(一),2002年12月編印出《海原文史》(第二輯)。
海原曆史悠久。勤勞勇敢、堅強不屈的海原人民在特大自然災難中,在社會大動蕩大變革中,創造了豐富厚重的曆史文化。
自清末戊戌變法後,海原境內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值得文史工作者調查訪問、征集整理。如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大溝門回民起事、1914年(民國三年)的改海城縣為海原縣、1920年(民國九年)的海原8.5級“環球大地震”、1926~1929年的特大旱災、1925年直至海原解放初期的兵燹匪患、1936年的紅軍西征與北上及在縣境內進行的多次戰鬥、1937年後的各種抗戰組織與活動、1938年11月的海固回民大暴動、1942年10月的劃南部四鄉一鎮於新成立的西吉縣、1949年8月11日的解放海原、1950年的“1·27”廟山剿匪和“5·8”叛亂、1950年10月和1955年春的“鎮壓反革命”、1951年的“土改”與“三反”運動、1952年的“4·2”叛亂與“五反”運動、1954年的互助組與農業合作社、1955年8月後的“肅反”、1957年的“整風”“反右”與“除四害”運動、1958年海原由甘肅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期間的大煉鋼鐵與人民公社化、1960年的農村“三反”及全縣的“反壞人壞事”運動(即“雙反”)、1961年的“整風整社”與大饑餓、1962年的精簡幹部與社教(即“四清”)運動、等等。
這些重大事件,有關正史與文獻雖作了翔實記載,但其中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內情。詳史書之所略,補國史之闕如。人民政協的文史工作者應當通過那些親曆親見親聞者,在“廣征博采”的基礎上,重點“選征精采”,把海原的政協文史工作搞好。
早在1955年,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周恩來在招待全國政協委員的茶話會上,就倡導政協設立收集曆史資料組,開展文史資料收集工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章程》第十七條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根據統一戰線的特點,進行關於中國近代史、現代史資料的征集、研究和出版工作”。全國政協領導人曾經指出:“要重視政協工作,重視統戰工作,就必須重視做好文史工作”。這是對文史資料工作的地位、作用的科學總結和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