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20世紀80年代中等職業教育改革以來,中等職業教育經曆了轉型、求索、崛起的發展過程,安徽省行知學校一直堅持學習實踐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逐步探索出中職教育改革發展的“行知模式”,並成功躋身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行列。

論行知職業教育思想引領下的中職教育行知模式

於日錦

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亦無須贅述。然而,職業教育到底該怎麼辦卻莫衷一是。筆者認為,根本問題是沒有解決好中國職業教育以什麼思想引領,中國職業教育該走什麼道路。為誰辦職教、怎樣辦職教、何謂真職教等重大課題不解決,中國職教靠盲人摸象式的“實踐”或照搬所謂“他山之石”是難以“攻玉”的。必須在切合中國國情的科學職教理論引領下,結合中國實際艱辛探索,走自己的路,才是硬道理。

一、行知職業教育思想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事業的早期倡導者。他曾與黃炎培先生共同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並曾作為該社《教育與職業》雜誌的特約撰稿人,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教育研究法》等職業教育論文;倡導在南京高師附設“速記打字講習班”,以應社會之需,親自編輯平民職業小叢書;在《教育者的機會與責任》等演講中,指出“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教育的成績,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在南京、上海、香港、重慶,陶行知先生先後創辦了曉莊師範、曉莊茶園和木做店、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中華業餘學校、重慶社會大學等,力行職業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職業教育思想從啟蒙到發展、從提倡到親為、從實踐到理論,走過了從“行”到“知”的艱難探索曆程,形成了科學的職業教育思想:“行是知之始”是其職業教育思想的認識論基礎,“生利為主義”是其職業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學做合一”是其職業教育思想的方法論。

1.行是知之始

職業教育合理性問題,反映在認識論中就是知與行的關係問題。陶行知先生一改理學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觀點,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論斷,並易名“行知”。在人們的認知過程中,到底是理論在先還是實踐在先?人們的求知方式有三,即親知、聞知、說知。陶行知先生指出,現在的問題是“學校裏所注重的知識,隻是聞知,幾乎以聞知概括一切知識,親知是幾乎被揮於門外。說知也被忽略,最多也不過是些從聞知裏推想出來的罷了”。陶行知認為,我們必須“承認親知為一切知識的根本,聞知與說知必須安根於親知裏麵方能發生效力”。陶行知先生為職業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尋求到了理論支撐。既然“行是知之始”,為什麼長期以來學校不重視實踐呢?陶行知先生認為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獨裁統治,造成我國傳統文化中對勞動者和勞動實踐的極度輕視,造成我國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消極沉澱,嚴重影響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勞心的專門在心上做工夫,勞力的專門在苦力上討生活。勞力的人隻管悶起頭來幹,勞心的人隻管閉起眼睛來想。”勞力與勞心分家,社會就難以發展,人類就無法進步。基於此,陶行知先生提出“在勞力上勞心”,把勞心與勞力辯證地聯係起來。“在勞力上勞心”就是要“用心以製力”,“用心思去指揮力量”,“能以人力勝天工”,就是要“運用心思指揮力量以求物之變化”。陶行知先生把這一理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認為它“是一切發明之母”,“可得事物之真理”。職業教育就是要堅持實踐第一,“在勞力上勞心”,不僅要學好技能,而且要用科學理論來指導,使之上升到高一級層次。

2.生利為主義

從認識論上解決了職業教育之合理性與重要性後,陶行知先生進而探求職業教育之目的、之宗旨、之主義。他指出,生活“範圍之廣,實與教育等。有關於職業之生活,即有關職業之教育”。職業教育是“生活所需之教育,職業勞動是生活的基礎。任何人都必須接受職業教育以為職業之準備,任何輕視或鄙薄職業教育的觀點都是輕率和錯誤的”。在《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強調“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什麼叫做“生利主義”?就是“生有利之物”與“生有利之事”,也就是生產出有利於社會與人群的物質財富,培養出服務於社會與人群的技術本領。“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這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與關鍵。開展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必須具備:一是合格的師資隊伍。第一必須具備“生利之經驗”,也就是從事職業的實際本領。以書生教書生,是不能稱為職業教育的。第二必須具備“生利之常識”,也就是必須具備職業教育的專業知識。第三必須實施“生利之教學法”,關鍵是要理論聯係實際,“奏事半功倍之效”。二是必要的教學設備。“無農器不可以教農,無工器不可以教工。醫家之教必賴刀圭,畫家之教必賴丹青。”職業教育教學設備來源有二,一曰自備,一曰利用職業界固有設備。三是科學的課程設置。堅持“按事施教”,課程安排應以培養學生的“生利”能力為標準。執行自易至難、從簡入繁原則,學成一事,再學一事,並將理論與實踐“聯絡無間”地結合起來。四是最適的擇業標準。學生擇業十分重要。“吾國實業教育之所以鮮成效,固由於師資設備課程之不宜於生利,然其學生擇業之法之不當,亦其一因也。”陶行知先生認為,擇業的標準,“不在適與不適,而在最適與非最適”,所謂“最適”標準有二,曰才能、曰興味。應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能,同時也是自己最喜歡的職業為職業。“故能選最適之業而學之,生大利不難,豈僅生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