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祖先崇拜,現代化進程中的思考與抉擇(1 / 3)

1.中國的人口題與崇祖意識

在世界範圍內,現代化減減麵向前,其勢摘湧。

早在一百多年前,法蘭西皇帝拿破侖一世就曾說出一段著名的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她醒來將舍震撼世界。

現在,睡獅業已醒來,她正駕著現代化的列車,朝著一個神聖的目標,從事著一種前無古人的崇高事業:使中國躋身於現代化大國的行列。其成果,確實令世界為之矚目。

然而,中國一方麵在代化的道路上奔馳前進,另一方麵,卻不斷地為自身的一些問題所困撓,這些問題,影響著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速度,吞噬或抵消著中國現代化事業中取得的成果,這些問題之一,就是人口問題。

美國學著英格爾斯在《走向現代化》—書中談到: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嚴重而又普遍性的現象是,在許多不發達的國家中,人口迅速增長,以至於與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增長速度相同,甚至超過了國民生產等值增長的速度。所以,雖然這些國家的國民生產總每年以百分之三或吏多的遂度增長,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卻不見提高,經濟實力沒有什麼實際的增強和進展,社會所能夠給人民提供的福利,也落、後於發達國家。

中國的情況與英格爾斯所說的有某些相似的地方。

據最新報道,中國的人口已經突破了十二億大關,這意味著:世界上平均不到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中國人;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人以上的國家隻有10個印度尼西亞、巴西、日本、尼日利亞、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沁而中國有的省,例如四川,人口就突破了一億,即該省從人口數量來說,競相當於一個排在世界前十名左右的泱泱大國。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40多年來,中國的人口淨增了6億多,平均每年淨增1000多萬,每年增加的人數,大致相當於一個像澳大利亞那樣的中等國家。每年淨增的人口,僅糧食一項,就要多消耗幾十億斤,其他物品難以勝算。建國40多年來,尤其是在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上的確取得了令人自豪的偉大成就。例如我國的鋼、煤、原油、發電量、化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80年代就皂進人世界前六名的行列。然而,如果將這些產量按人口平均來計算,我們的自豪感也許就會被一種危機感所取代,我國主要工業品的人均產量,不僅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甚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也有不小的距離。再從國生產總值來看,它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我國也早已進人前十名之內,可以稱得上是經濟大國了,但若將國民生產總值平攤到每一個人份上,情況就顯得很嚴峻。據1993年出版的《亞洲周刊》所載《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均國良生產總值》,可以看出這種問題的嚴重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低於亞洲四小龍,甚至低於亞、非的一般國家,其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尤其大,往往相差數十倍,與瑞士相比,甚至相差一百多倍。

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人口增長過快的現象,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是很不利的,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而人口過多,到處人滿為患的現象,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巨大障礙。我國每年新生產出來的產品,相當大的部分被不斷增長的人口消費掉了,本應作為積累的資金不得不用於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消費需要,這就大大減慢了積累資金增長的速度,影響了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速度。現代化能否實現,關鍵在教育,因為現代化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沒有占相當大比重的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國民,其人口素質太低,則現代化隻能是一句空話。幾十年來,我國盡管培養出不少的優秀科技人才,但他們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還太小,由於我國人口過多、增長速度太快,教育經費的投入遠遠滿足不了教育事業的需要,我國大學生所占總人口數的比例,在世界上是偏低的。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現在仍然有大量的文盲。

無庸置疑,人口問題已經並且正在拖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後腿。那麼,造成我國人口問題的原因何在?論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從政治方麵去探討,有人從經濟及社會保險方麵去分析,還有人從地理環境、氣候等方麵來闡述。這些不同角度的論述,都各自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在研究造成我國人口問題的原因時,千萬不應忽視了對造成這一問題的思想根源的探討分析。

中國人的崇祖意識與中國的人口問題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食、色,性也。②男女二人通過的形式結合,是人性之所趨,是人生之大事。結婚是其人生的轉折,是充滿著憧憬、幸福,既廟輋又有幾分羅曼蒂克的大事,按理,婚絪應該主要是結婚者雙方的事情。但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卻並不這樣認為,《禮記昏義》說: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同時也是最典型的關於婚姻的定義。對此,我國著名法製史和社會史專家瞿同祖先生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說:從這定義裏,我們看得很清楚,婚姻的目的隻在於宗族的延續及祖先的祭祀。完全是以家族為中心的,不是個人的,也不是社會的。家族的延續與祖先的祭祀,二者的關係自異常密切,有時是不可分的。但就重要性而論,二者之中後者的目的似更重於前者,我們或可說為了使祖先能永遠存在,故必使家族永久延續下去,祖先崇拜可以說是第一目的或最終目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自己不難想象結婚之後有宗教性,成為子孫對祖先之神聖義務,我們更不難明了為什麼獨身及無嗣被認為是一種愧對祖先的不孝行為根據中國的傳統觀念,結婚是為了生子,而生子主要是為了承續對祖先的祭祀。結婚、後代的繁衍、祖先崇拜三者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生子,竟成了一種對祖先應盡的責任,如果不結婚,或結了婚未能生子,則是對822嬰兒降生祖先莫大的不敬不孝,因為若無後嗣,對祖先的祭祀就不能繼續下去,祖先將成為無祀之鬼。所以,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這種意思。在中國古代,丈夫可據七種情況將妻子休棄掉,即所謂七出,其中的一種情況就是妻子未能生育到兒子。據《大戴禮》:婦人七出依次為:不順父母,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但自《唐律》以來,七出的秩序變為: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盜竊、妒嫉、惡疾。無子躍居為第一位,這說明唐以後對子嗣問題的重視進一步加強了。如果妻子未生子,丈夫又不願休妻怎麼辦呢?中國古代(直至民國年間)還有一種補救辦法,這就是納妾,或稱為娶小。不可否認,有的人納妾完全是出於玩弄女性的欲望,但也確實有不少人,是為了生育後嗣而納妾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隻有生男孩才能承祀祖先、傳宗接代,而女孩子遲早是要出嫁的,出嫁後即成為夫家的人。因此,中國人一方麵希望多生,另一方麵,在生育上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普遍,生了男孩,合家高興,親朋好友也來祝賀,可謂是皆大歡喜,至於鳴放鞭炮、大擺酒席以示慶賀,更是司空見慣的事。媳婦也因生了兒子命提高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有的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添了男丁後,要到祖先墳頭鳴放爆竹,名曰丁炮,丁炮最少得一千編,多則上萬編。這樣做的目的是向祖先報喜,告訴他們,祖先香火已經後繼有人,將生男孩一事與對祖先的祭祀問題直接地聯係在一起。如果生的是女孩,情況就大不一樣,一家子或者是陰天多雲,或者,也在嬰兒滿月、滿周歲時舉行慶賀儀式,但氣氛卻遠不如生男孩的慶賀儀式那樣熱烈。至於到祖先墳頭鳴鞭炮報喜的事,就絕不可能出現了。在中國古代,更有一種溺死女嬰的惡俗,對此,鄭光策有一段記述,讀來令人發指:凡胎胞初下,率舉以兩手審視,女也,則以一手複而置於盆,問存否?曰不存,即坐索水兒道倒入之。兒有健者而躍且啼者,即力捺其首,兒輾轉其間。母親汪然淚下,有頃無聲,撩之不動始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