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口概述(1 / 3)

一、華夏人口的曆史遷移

早在商王朝時期,為了防禦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襲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先祖們曾幾次遷都,最後在河南安陽附近穩定下來。因此,人口分布主要在黃河中下遊。到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絕大多數地區依舊是地廣人稀,直到西漢末年,人口分布的主要位置仍在黃河中下遊一帶。西漢後期,戰爭連年不斷,社會急劇動蕩,造成了部分北方人南遷,使黃河流域的人口由占全國80%下降到了60%,形成了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移。到唐王朝以後,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中原地區連遭戰亂,千裏蕭條。與此同時,長江以南的經濟卻相對繁榮,生活也較為安定。因此,首次出現了南方人口超過北方人口的現象,全國人口的中心逐漸向南轉移。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戰火頻起,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北方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人口大量死亡。大批的難民向長江流域一帶逃亡,形成了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移。明、清以後,長江流域的人口逐步增加,資本主義的入侵和經濟發展以及民國以後的政治中心南移,進一步使人口相對地集中到南方,形成了今天這樣一個南多北少的人口布局。

解放以來,盡管我們本著縮小各地區生產力之間的不平衡,為解決人口和經濟這兩方麵的全國性不平衡做了積極努力,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但終究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沿海和內地改革步伐快於邊遠地區。抱著提高經濟收入等願望,許多人向經濟活躍地區靠攏。這樣一來,使本來就不平均的人口分布更趨於不平衡。另外,據有關部門研究,我國人口分布重心的位置如下:1982年6月,東經113°56′30″,北緯32°27′20″。1987年12月,東經113°56′20″,北緯32°24′30″。在上述5年半內,人口重心向西南偏南方向移動了大約5.3公裏,人口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1、廣東、海南、廣西、福建、雲南五省區因出生率高居不下,使人口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全國平均數。2、東北、華北大部分地區人口增長速度低於全國平均數,而且人口由淨遷入轉為淨遷出。3、西北地區的人口出生率雖仍高於全國平均數,但差距比過去縮小。4、四川人口的低速增長,和上海、江蘇人口發展速度的加快,緩解了人口重心的西移。隨著沿陸疆開放,中國大陸人口重心偏向東南的傾斜形勢或可得到某些緩解。

二、人口發展的六個高峰

禹時期,公元前2205年,我國人口為1355萬。到秦朝,公元前221年,達2000萬。到西漢,公元2年,達到5959萬,突破5000萬大關,為第一個高峰。從西漢到北宋,人口始終在5000多萬的數字上徘徊。到了南宋,公元1223年,達到7681萬,突破了7000萬大關,為第二個高峰。從南宋到清初時期,人口始終保持在7000萬左右。到乾隆時期,達1.4341億,突破1億大關,是第三個高峰。從清乾隆到道光,僅100年,人口激增為4.1345億,突破了4億大關,為第四個高鋒。從道光(1842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達5.41億,突破5億大關,為第五個高鋒。從1949年到1983年僅33年,人口增長一倍,達103188億,突破了10億大關,為第六個高峰。

三、曆代人民平均壽命

我國曆代人民平均壽命,夏、商時不超過18歲;西周、秦漢為20歲;東漢為22歲;唐為27歲;宋為30歲;清為33歲;解放前為35歲。解放後,據1957年調查,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已提高到57歲,到1981年為68歲,1985年為68.97歲,比解放前延長近一倍。其中男性為66.96歲,女性為70.98歲。據專家們預測,到公元2000年,我國人民平均壽命可提高到男71歲,女74歲,平均為72.5歲。

四、成年製度

我國古代的成年製度,曆代沿用“男則加冠,女則加笄”的慣例:“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古代加冠是人生一件大事,要舉行特定的儀式,並選擇吉日,邀請貴賓參加,名之曰“冠禮”。所謂加笄,是指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可以盤發插笄,以示成年。有點區別的是,許嫁者加笄要早,未許嫁者加笄要遲。當然,無論加冠還是加笄,當時主要是對士大夫以上的階級和階層而言,故古稱之為“士冠禮”。至於男女加冠加笄的年齡,一般是“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但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是提前加冠的,如西漢桑弘羊“年十三侍中”,即十三歲當了門下省長官,加冠當然是十三歲以前的事了。至於帝王諸侯則多不遵守冠年慣例,往往要提前幾年。杜佑《通典》曰天子近則二十,遠則十五必冠。如西漢昭帝就是十二歲加冠的。

五、家庭人口規模

中國傳統家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中國古代家庭除少數富貴人家多是一夫多妻(妾)外,基本形式是平民百姓的家庭(一夫一妻)與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小家庭(即現在所謂核心家庭)和三世同室的直係家庭。由於古代人均壽命短,“人生七十古來稀”,即使三世同室的直係家庭,一般也不過一個老人,難得“二老雙全”,以下家庭成員除當家的夫婦外,其他男子一成年結婚後就分家另立門戶,女子成年則出嫁到婆家,因此,規模也不是較大,人口眾多的直係聯合大家庭所占比例是極小的。

六、人口調查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調查的國家之一。相傳夏禹治水後,把中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後漢書郡國誌》說,夏禹時代的全國人口總數是13503923人。商朝有了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據《周禮》記載,“司民掌登萬民之數”。春秋戰國時期,以25家立社,按社登記人口、土地,叫“書社製度”。秦國的商鞅把人口調查作為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強調了解本國人口的數目。《管子》一書記載了當時調查人口的製度:每年春季登記人口,夏季核實,秋季落實人口底數,並有較詳細人口調查提綱。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天下後,立即推行“上計製度”,即在年終由地方官或派員赴京上報全年人口、錢糧等。漢朝有“算賦法”,規定定期調查人口。《漢書地理誌》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人口總數為59594978人,戶數為12233062戶,並且在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各州、郡的戶數和人口底數。秦漢以後的各個封建王朝,都更有詳細、嚴格的戶籍製度。隋朝有“輸籍法”,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由縣令親自出查戶口。唐朝的“戶籍法”規定,每到年終,命令居民申報年齡和土地麵積,官府將人口實況造冊上報,並據此3年編造一次戶籍。宋朝有“三保法”,十家為一保,十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分別掌管戶口。明朝的“戶貼製度”,製定了相當完整的戶籍管理辦法。清朝自乾隆之後100多年來,每年都有全國人口統計數字,中華民族4億人,就是道光十五年統計的。當然,我國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進行大規模的人口普查和統計,主要目的在於征收勞役賦稅,控製人民,這與我們今天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所進行的人口普查和統計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七、大比:西周時期的人口普查

據《周禮》載,周代通過比、閭、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每歲調查所轄人口的增減,層層上報給中央管戶口的司民,司民彙總登錄各地戶口,並“辨其國中與都鄙及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即注明人口分布狀況、男女比例、生死變化等。三年舉行一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司寇,司寇報天子,周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儀式,“五拜受之”,交天府內史保存。西周末年井田製崩潰,天子難以由鄉、遂組織調查人口,至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乃料民於太原”,“料民”即是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普查,此後“大比”製度也不再推行。

八、貌閱:隋唐時期的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