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的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從而達到保健和治病的效果。比如,按摩可以調整內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剝離組織黏連、推拿複位等,起到調節大腦皮層、皮質功能,使大腦神經產生衝動,進而達到興奮或抑製神經的作用。此外,按摩還可以平陰陽、調和髒腑、疏通經絡等,從而達到複正祛邪的作用。不過,在進行按摩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在進行按摩療法時,應為患者擺好體位,以讓患者感到舒適、不易疲勞,並使操作方便為宜。
冬季注意室內溫度,適當為患者采取保暖措施,避免讓其受涼。
為患者第一次按摩時,應先用輕法,然後再根據患者的適應情況逐漸加大手法力量。比如,患者體質虛弱,宜采用輕法;患者在按摩後的次日出現皮膚青紫現象,也應改用輕法或變換按摩部位。
如需按摩腰骶部、腹部時應先讓患者排淨小便。
皮膚有破損、感染、腫瘤、皮炎等患者,禁止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