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學明
一、須彌山石窟概況
須彌山石窟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與中亞五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推薦申報點,地處陝甘寧交彙地帶,位於寧夏固原城西北55千米處的須彌山上。石窟所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裏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長(安)涼(州)古道北路的必經之地。
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年),曆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的修葺重妝,盛極1500多年,成為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現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8個區域,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鬆樹窪區、三個窯區和黑石溝區。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500餘軀,漢藏文題刻題記53則、碑刻3方、殘碑13塊、壁畫20餘平方米。在保存的500餘軀造像和壁畫、題記中,無論是佛教人物造像,還是彩繪壁畫和佛教傳說故事,都各自保留著鮮明的時代特征,無論是20多米高的大佛,還是隻有0.2米高的供養人,都精工細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於圓雕的高浮雕,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大佛樓”“須彌之光”“須彌鬆濤”等十多處絕世曠古的曆史、自然景觀,使人留連忘返,其雕像之美,讓人稱奇。第五窟唐代彌勒大佛坐像,高20.6米,儀態威嚴,神情端莊,帛帶袈裟、麵龐豐腴,造像氣勢宏偉,雕鑿技藝嫻熟,是須彌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有數的唐代大像之一。第五十一窟內7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態優美,麵容安詳,以其雕刻之精美,規模之宏大,被國內文物專家稱為“須彌之光”。因其蘊含著佛教文化的多重因素,與國內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齊名,成為全國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觀和豐厚的曆史、人文景觀以及它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凝聚著古代中華民族的心血和高超的藝術才華,代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對於今人來說,將成為踏尋絲綢之路、了解石窟藝術、認識固原曆史文化、遊覽石窟藝術的絕好去處。
二、須彌山石窟的旅遊開發
須彌山石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石窟群,近年來,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和環境資源,本著立足長遠、突出特色、重點建設、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原則,麵向公眾、麵向世界,展示獨特而又輝煌的石窟藝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先進曆史文化。
一是努力提高景觀質量、環境質量,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旅遊服務功能,為遊客營造一個安全方便、舒適的旅遊環境,為遊客展示一批高質量、高品位的觀賞精品。近十年的發展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危險路段和台階陡峭處增設、新設安全防護欄杆,確保遊客遊覽安全。增加新的景點4處,有效增加了部分景點的可觀賞性,提高了整體景觀質量。完善了景區內的食宿、通信、水電、衛生、標示牌等遊客的日常所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山上樹木成蔭,與亭台樓閣交相輝映,麵貌一新,景觀質量和環境質量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二是借勢造勢擴大景區影響,提高品位,拓展客源市場。隨著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在治理好軟硬環境的基礎上,以保護為主,加大旅遊促銷,形成以保護帶旅遊、以旅遊帶保護的良性循環態勢。
三是增強社會服務功能,塑造精神文明建設窗口形象。文物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實物遺存,是民族精神和國家榮譽的象征,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震撼作用,文物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曆史文化的載體,是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優良傳統的記憶。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優秀的道德觀念,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藝術成果,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展示這些文物,便於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激發愛國主義熱情。近年來,須彌山石窟接待大中小學生參觀累計達10多萬人次,為培養廣大青少年熱愛祖國、了解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增強愛國主義信念作出了貢獻;接待外賓累計近1萬人次,為熱愛和平的國際友人提供了展示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平台,有力地宣傳和提高了須彌山石窟的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