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所反映的固然是典型的宋代商業街繁榮景象,但真正意義的商業步行街,卻起源於歐美大城市。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小汽車的飛速發展使得歐美國家城市的中心區交通混亂、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汙染;又由於受到郊區購物中心的挑戰,中心區商業零售衰落,吸引力下降。為了複興中心區商業,改善中心區交通環境,商業步行街應運而生。此後,歐美國家的許多城市都建設了商業步行街,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商業步行街發展到今天,不再單純地以商業為追求目標,現代商業步行街的發展目標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麵:功能目標。旨在提高商業步行街的運轉功能,避免步行者與機動車輛之間的衝突,保護步行者安全。商業目標。旨在增加商業銷售和服務,吸引更多的市區及外來的遊客以增加商業利潤、繁榮市中心的經濟。環境目標。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賞心悅目的購物、遊藝、休閑的物質環境,為人們提供相互交往、感受城市文化和社會活動的人文氛圍。
根據國外專家的測算,一個一百萬人口的城市才能養活一條步行街。這對於一些中小城市而言,就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做好規劃、做好文化和商業的嫁接。而對於春熙路來說,早就具備這樣的實力了。
據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統計:成都市區商店總數共計28480家,與抗戰前相比,淨增15167家(參見《成都城市史》,成都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40-248頁)。城市商業形成一個以春熙路為中心,北接總府街、商業場,延續到提督街,南接東大街的繁盛的商業鬧市區。商業貿易活動的空前活躍,極大地刺激了金融業的興旺,銀行、錢莊密布市區,約計七八十家。銀錢、期貨的投機活動也應運而生,形成安樂寺的黃金、白銀、紙煙市場,東大街沁園的棉紗市場,大安市的米市,城守東大街的匹頭市場,正娛花園的黃金市場……與此同時,成都城市房地產業也進入黃金時代。以春熙路為例,抗日戰爭時期,地價扶搖直上,暴漲到寸土寸金的水平。一個單間鋪麵,年租金高達黃金數十到一百兩。
1949年之後,春熙路依然是成都市重要的商業口岸,成都第一百貨公司、電訊商場、文化用品大樓、新華書店等一批新興商業的加盟使春熙路的商業結構得到了大大的豐富,這裏日漸成為成都市區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有吸引力的商業中心區。隨著近30年商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春熙路的
商業價值也日益高漲,地價一路走高,商業愈加繁榮,如今的春熙路,不但已經牢牢地確立了它在成都市商業區中的中心位置,而且毫無爭議地成為“四川第一街”。
2002年2月10日,經過10個月的整治後,春熙路作為成都市第一條商業步行街“開街”,陳舊擁擠的老街變成了一條璀璨奪目的新街。1965年,德國慕尼黑市政府批準實施“津森十字方案”,從而使慕尼黑市舊城的現代化改造取得成功,獲得聯邦德國政府頒發的舊城保護金牌獎。鑒於慕尼黑“津森十字步行街”是全球首個利用十字交叉道路建成的商業步行街,成都予以借鑒,把春熙路作為中心,逐步改造,從“一字形”的步行街改造成為“豐”字形的步行街,最後形成為“田”字形的步行街。“開街”當天,春熙路擁進了10萬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