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苦命的光緒皇帝(3 / 3)

晚清文人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認為,慈禧太後病危期間,唯恐自己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就先把光緒毒死了。這說法看來,慈禧太過毒辣,生前欺壓了光緒一生,她是怕死後沒人欺負還是怎麼的?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中言道,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裏仗著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會跟他們算賬,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先把光緒害死。

雖然以上三人都存在害死光緒的實質性動機,但也純屬利弊分析,並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因此無法令人信服。

光緒雖為末世之君,卻誌存高遠,努力為已經日薄西山的國家做出種種努力。變法圖強,謀求進步,一心想為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輸入一些起死為生的能量。然而,有心無力,終不能回天,落得個慘淡收場。正因為如此,人們對他多了許多敬意和同情。雖然證明他確實是被人毒害,“凶手”卻不能得到證實。也許有一天,一切都真相大白,所有人都能看到發生在上世紀初的那場謀殺。到那時候,苦了一輩子的光緒,地下有知的話,也許會感到有些欣慰吧。

現代啟示錄

吃的西方化

光緒作為最末代的中國帝王,沒有實質的政治權不說,不能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不論,竟然自己還被“餓”病了,想不到別的詞來形容了,隻能說可憐。對於衣食無憂的我們而言,好像很難想象吃餿飯的感覺,想必隻能在非常餓的情況下才能下咽。而這種被餓肚子的無奈的感覺,好像我們仍然很難體會。

無疑我們不缺吃的,但仍有一種情況下我們會狼吞虎咽,會不顧形象地“狠勁”吃,那就是自助餐。有一則笑話說:“吃自助餐的最高境界就是,躺著進去躺著出來。”當你餓到已經幾近昏倒的地步去吃,然後吃到幾乎要撐死的地步出來。想來除了吃,也沒有別的領域可以這麼“明目張膽”地付一定量的錢,之後一切隨你了。如果商店說付一定的錢,裝到你滿意為止,肯定不具備可行性。因為為了“占便宜”而變大力士的人也大有人在。隻是人的胃,就那麼有限,你不可能無限製地吃下去。而自助餐最討厭的就是隻能吃不能拿,於是,人們拚了命地就想吃回本錢。聽朋友說一次,他們去吃自助餐,一朋友隻挑肉吃,最後算了算,終於賺到了,但是回家之後上吐下瀉了三天。這是流傳於我們朋友圈一個吃自助餐的神話,至今沒人打破。

自助餐,無疑是最能體現飲食欲望的,它比起正規的餐廳確實是“豪放”派的吃法。說到此不禁要說一下它的起源。自助餐(buffet),起源於公元8~11世紀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式餐前冷食”和“亨聯早餐(Hunt breakfast)”。相傳這種吃法是海盜率先采用的一種進餐方式,就連今天世界各地許多自助餐廳都是以“海盜”命名。大海象征著自由,像《加勒比海盜》中傑克一樣,用那個特殊的羅盤指向自己心之所向。海盜們大都性格粗野、放蕩不羈,吃飯的時候也不想被用餐禮節和規矩束縛,他們會要求餐館將他們心儀的各種飯菜、酒水用盛器盛好,放到餐桌上,他們就開始自由地暢飲豪吃,吃完不夠再加。其實,對於那時候的人們來說,這也是不雅的用餐習慣。後來,這種自由的用餐形式卻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平日裏工作已經夠累的了,吃個飯何必再給自己找麻煩。同時這種進餐形式餐館無需提供專門的服務人士,對餐館來說也省去了一筆可觀的費用。隨後自助式的用餐方式很快在歐美各國流行起來了,同時自助餐的形式也由先前的餐前冷食、早餐逐漸發展成為午餐、正餐到後來的主題自助餐,如情人節自助餐、聖誕節自助餐、周末家庭自助餐、慶典自助餐、婚禮自助餐、美食節自助餐等。

隨著西餐流行中國,自助餐的就餐方式自然也隨之被帶到了中國。自助餐比起其他西餐有著其自身的優點,如形式多樣、菜式豐富、一餐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東西等。比起其他的國外快餐,自助餐也算價格比較適中,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另外,由於它沒有那麼多繁瑣的禮節限製,從而深受青年、兒童的青睞。朋友聚會可以邊聊邊吃,會感覺更加輕鬆自在。而現在越來越多人已經不單純是吃,而是把吃自助餐當作是一場遊戲。自然吃自助餐最大的問題就成了適量取餐,畢竟作為自助的食物堆在自己盤子裏的沒有吃完是很不禮貌的。如果你的肚子不跟你鬧意見,那就盡情吃吧。不過,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不要隻顧著做個“吃”的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