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昌保衛戰是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最殘酷激烈的一次戰役,也是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戰役。敵人的武器是最新式的,每個營擁有4~6挺重機槍,每個連擁有6挺輕機槍。另外,還有普福斯山炮團、法製迫擊炮營,火力非常強大。相比之下,紅軍武器裝備遠不及敵人,而且缺乏彈藥。陳誠千方百計誘使紅軍主力決戰,而3萬紅軍被指定在撫河兩岸同數倍於己的敵人進行對峙,築堡挖壕,展開陣地戰。
4月27日上午10時,敵第十四、第十一、第六十七、第九十四、第六、第七十九等師,開始向廣昌發起猛烈攻擊。敵軍的炮兵向紅軍陣地發射大量炮彈,紅軍的很多工事被摧毀,敵軍的步兵在炮火的掩護下不顧一切地猛攻紅軍陣地。紅軍英勇地堅守在陣地上,當陣地被敵人攻占後,紅軍又組織反擊,將陣地奪了回來。由於敵人的火力過於強大,紅軍傷亡嚴重,但仍給了敵人沉重的打擊。敵人的傷亡,特別是第十四師的損失更為慘重。
晚上7點鍾左右,紅軍猛攻敵第十四師陣地,以密集的隊伍向敵第八十一團陣地發起猛烈衝擊。在紅軍的打擊下,眼看敵第八十一團快支持不下去了。敵第十四師師長霍揆彰連忙調集部隊進行增援,這才保住了陣地。戰鬥一直持續到4月28日下午1點多,槍炮聲才漸漸停下來,雙方處於休戰狀態。
原來,紅軍在撤退之前,向敵第十四師發起了一次猛烈的進攻。在夜幕的掩護下,紅軍主力開始撤退。拂曉時,敵十四師發現紅軍已經撤退,便將這一情況報告了前線指揮官羅卓英。羅卓英立即派部隊搜索至廣昌,才發現這裏已經成為一座空城。
在曆時18天的戰鬥中,紅軍共消滅敵人2600多人,但自己傷亡5500多人,占參戰總兵力的1/5。當時任國民黨第十四師特務營營長的方耀在《記廣昌戰役中的第四師》的回憶文章中這樣描述了當時戰場情景:28日上午,因第十四師仍在駐地休息,我為了調查雙方情況,從駐地向縣城步行,沿著崎嶇的山路前進,一直到城內。沿途戰場上的屍體縱橫交錯,到處都是。
博古、李德本來打算在廣昌地區同敵人進行決戰,但是,嚴酷的現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當晚,博古、李德、朱德急電周恩來:廣昌西北之戰未能獲得勝利,現隻有直接在廣昌支點地區作戰之可能,但這不是有利的,提議放棄廣昌而將我們的力量暫時撤至廣昌以南。周恩來複電表示同意。4月28日淩晨,朱德下令放棄廣昌。
廣昌失守之後,紅軍進行了保衛建寧的戰鬥。這裏原是紅一方麵軍總部所在地。紅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終究還是沒有守住。敵人開始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中央蘇區的人力、物力日益匱乏,紅軍在內線作戰已難以繼續下去了。
鑒於這種形勢,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並將此事報告了共產國際。為此,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從事轉移的籌劃工作,實際上就是為長征作準備。伍修權後來回憶說:長征是不是倉促決定的?我看不是。在廣昌失敗後,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已經在商量轉移的問題,確定的目標是湘鄂西,向紅二、六軍團靠攏。所以,進行長征是有半年的準備時間的。國民黨軍隊攻占廣昌、建寧後,氣焰十分囂張。從7月上旬起,以31個師的兵力,從6個方向對中央根據地的中心區域興國、寧都、石城等地發起全麵進攻。在博古、李德的指揮下,紅軍采取六路分兵、全線抵禦的方針,同敵人展開陣地戰,繼續拚消耗。結果,沒有一路紅軍能夠抵擋住敵人優勢兵力的進攻。8月下旬,敵人占領廣昌以南的重要陣地驛前。紅軍北部防線被敵人突破,東線也被敵人打開缺口,西線和南線形勢日趨嚴峻。
(五)溫坊大捷
在四麵告急的形勢下,李德已無計可施,隻好抱病不管了。由於李德不再過多地幹涉前方作戰,這使紅軍反而打了勝仗,這就是溫坊大捷。溫坊,位於福建長汀縣東南。9月1日,在朱德的指揮下,紅一、紅九軍團和獨立第二十四師相互配合,在此接連打了兩仗,重創了敵東路軍李延年縱隊,殲敵40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使紅軍得到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最大的補充,也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打得最好的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