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
宗人府,官署名,中國古代管理皇室宗族的譜牒、爵祿、賞罰、祭祀等項事務的機構。分別職掌收發文件、管理宗室內部諸事、登記黃冊、紅冊、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清代宗人府位居內閣、六部之上,以抬高皇族成員的身分。到清末,宗室人員增多,疏通推廣宗室升途成為宗人府的一大難題。清朝自入關以來,一貫是不太信任漢人的。雖然滿漢一體的口號喊了許多年,但真正能夠掌權的漢人還是屈指可數。直到太平天國起義之後,迫於無奈,清朝皇室才終於放權。可惜此時當年那些彪悍的滿族人早已經磨平了棱角,他們大多隻會拎著鳥籠喝著茶每個月固定領著宗人府的奉祿。
從此,漢人的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可以決定一個皇朝的興亡。袁世凱編練新軍之後,便成為了一個這樣的人物。
而他對於清王室的忠誠,如同一張紙那般淺薄。
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分別致信黎元洪和民軍總司令黃興,在分別收到二人複信,得到將獲總統職位的保證後,於11月10日,派舊部劉承恩、副官蔡廷幹(海軍正參領)作為私人代表,赴武昌議和。黎元洪迫於主戰派壓力,要求袁世凱倒戈北伐,並保證“以項城之威望,將來大功告成,選舉總統,當推首選。”劉、蔡二人攜黎元洪致袁世凱親筆信回京複命。此後袁世凱通過攻克漢陽,大挫民軍銳氣,迫使民軍方麵不得不進行停戰談判。
11月26日,袁世凱通過英國公使朱爾典爵士(1852~1925年)及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葛福(1870~1939年)向軍政府和各省代表提出議和三條件:停戰;清帝退位;選袁世凱為大總統。11月30日,袁世凱再派密使劉承恩、蔡廷幹赴武昌與黎元洪談判。同日,各省代表自上海彙集至武漢,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各省代表第一次會議,同意與袁世凱議和。由於英國駐漢口總領事表示,黎元洪必須能夠代表各省,方可談判議和。各省代表會議當日遂議決,以鄂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行中央政務。12月1日,南北雙方簽訂了《武漢地區停戰協定》,武漢地區於12月3日上午8時至12月6日上午8時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漢地區停火,進行休戰談判。此後南北雙方又先後簽署過五次協議,將停戰最終延續到了1912年1月29日。
12月11日,上海和漢口兩地的17省代表來到南京,繼續商討建立中央政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選舉總統,此時各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黃興兩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獲悉袁世凱讚成共和,決定暫緩選舉臨時總統,虛位以待袁世凱反正。
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漢族,湖北黃陂人。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8年入海軍服役。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戰後投靠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繼任總統。12月25日,孫中山從法國馬賽回國抵達上海。孫中山由於有著比較高的威望,受到許多革命團體的支持,成為眾望所歸的總統人選。立憲派和舊勢力也認為孫中山是在爭取袁世凱反正之前的總統人選。12月28日,在南京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預備會。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臨時大總統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第一條:“臨時大總統,由各省都督代表選舉之;以得票滿總數三分之二以上者為當選。代表投票權,每省以一票為限。”參加選舉的有直隸、奉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17省代表45人,孫中山獲得17張有效票的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