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漢字美的塑造(二)(1 / 3)

11.“現代派書法”質疑

在文學藝術界,進人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派一詞成為了時髦。油畫界出現的現代派,似乎邊界較明顯;有人也在搞文學創作上的現代派,致使相當一部分文人不甚了了;如今又在書法界推廣現代派,更讓人哭笑不得。大體上看了一下書法現代派的主張及其作品,他們大致在兩方麵花工夫,一是在文字上,專挑帶造形意味的文字(也有在章法上追求一種畫的意境二是在書寫工具(或方式上)下功夫。

凡有文字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人分析漢字歸納出六種條例(六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和假借。象形:即以字描摹實物的形狀,如“門”描作“網”;“燕”描作“賽”;“鳥”描作等。象形是文字起源的初級階段,不隻中國的漢字,印歐語係字母的形成也經曆過象形階段。在中國,諸如“形聲”等造字方法的出現,才體現了漢字發展史上的飛躍,在外國這種飛躍的標誌是字母化。古代文字學家許慎則根本不把諸如“山”等象形文字稱為“字”,而是稱作“文”,文乃“紋”也。當然,筆者並沒有貶低象形字的意思,因為現代漢語出現了雙聲字高頻率現象後,“文”、“字”已經並稱了。筆者想指出的是:其一,象形文字帶有原始文字色彩,是文字發展的初級階段;其二,象形文字在浩浩蕩蕩的漢字大軍中,隻不過是個加強連,而現代人們所使用的百分之八十的漢字卻不是象形文字。“現代派書法”隻囿於象形文字的小圈子,何以冠之“現代”?現代派書家往往喜歡用毛筆以外的書寫工具,如果用傳統的毛筆,大概怕有“傳統”之嫌。有的用雞毛書寫,有的用棉絮,有的用手指甚至用腳。

棄筆不用而代之以手指,垂手不用而脫鞋(如果身帶殘疾,那是應該鼓勵的:!,不僅沒有必要,反而給人一種嘩眾取寵的感覺。

橫覽一下“現代書法”作者的隊伍,他們大都是一些文思敏捷、形象思維較強的其他文化形式的專家學者。他們一般不具有厚實的書法基礎功底,換句話說,他們大都是“字內功夫”不足,“字外功夫”較強,以他們對姊妹藝術的造詣來反饋書法藝術。“現代派書法”的探索無疑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有一些禆益,過早地肯定與否定都不符合學術上的規矩,但爭鳴是完全可以的。不僅是本節,即使全書的觀點都有待於專家學者、同行以及朋友的批評、指正。

12.硬筆書法“四維”性初探

大多數同誌認為,書法藝術隻體現上下左右,即長與寬,占兩度空間。近年來,有人提出毛筆書法屬“四維”藝術的說法,即長、寬、高(線條的厚實感)、時間。書法藝術屬時間藝術,理論界一般都認可。如果說毛筆書法粗壯的線條所產生的厚實感算不算一度空間,目前在理論界尚有爭論的話,那麼硬筆書法的四維性恐怕更難以確立了吧?

有一次筆者倚在被子上看書,抬頭之際,無意中見到敞開的窗戶,窗戶與紗窗之間形成的角度,如果變換視點,有時能見到的是兩維,有時見到的是三維。這給筆者以很大啟發。硬筆書法的三維性是存在的,關鍵在字的筆畫之間的角度與對字的平麵分割。'請看張婕同誌的這幅“攀岩”速寫。山體的立體感完全靠線條的不同角度的組合。著名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曾指出,國畫體現物體的立體感隻需畫三個麵。根據這些原理來看,硬筆書法的三維性是完全可以出現的。目前,我國書壇,不論是毛筆還是硬筆書法,都湧現了一批探索者,尤其是中青年書法家。他們的書法作品非常自覺地苦心孤詣地經營著每一個漢字,使之趨於“三維”性。他們都在向書法的“四維”藝術方向實踐著。

13.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現代感與傳統相結合

“實用與藝術性相結合,現代感與傳統相結合”,這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為本書的題詞。題詞不僅體現了沈鵬先生對拙作的鼓勵,更主要的是表達了沈鵬先生對硬筆書法的重視和要求。

實用,是硬筆書法的第一特征。其實,毛筆書法在硬筆出現之前被社會廣泛使用時,第一位的也是實用:無論是歌功頌德、墓誌記事的碑版,還是竹木簡書,縑帛紙文的墨跡,都是實用文字。被書壇推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貼是王羲之為蘭亭修禊一事的文集書寫的序文;被尊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稿》,則是顏真卿為悼念為國捐軀的侄子所撰寫的祭文。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並非古代所有的實用文字都被稱為書法作品或優秀的書法作品。那些實用與藝術性結合好的作品,才被後人視為墨寶的。毛筆書法的藝術性僭於實用之上,那是在毛筆失去其社會基礎後,硬筆被廣泛應用之後出現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