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國漢字一般分為三個領域,即形、音、義。“音”是音韻學的事;“義”是語言學的任務;“形”則屬於書法研究的範圍了。“形”又可分為三部分來研究,即筆畫、結構和結構規律。筆者認為,漢字的筆畫在“太極圖”;結構在八卦;結構規律在黃金律。
1.S型曲線在筆畫中的特殊意義
太極圖它發現於新石器時代彩陶紡輪上。太極,即宇宙之源,原是渾沌一團,盤古開天,輕氣上升,濁氣下降,是為天地。圖中白日為陽,黑夜為陰,以黑白對立的兩個似魚非魚的形體(也有人把太極圖叫作陰陽魚),互相依存,互相追逐,象征著宇宙生生不息的運動。
尤其是構成陰陽兩個魚形當中的那條S型曲線所構成的對立而和諧的美,不僅為五千多年前的我國勞動人民所認識,而且日益受到我國近代書法理論界的注意。這種S型的線條,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英國著名畫家、美學家荷迦茲在《美的分析》中提出“蛇形線”S形線條是最美的線條,“它引導著眼睛作一種變化無常的追逐,由於它給予心靈的快樂,可以給它冠以美的稱號”。如果說,中國漢字的筆畫之所以能搭配出千千萬萬個妙趣橫生的漢字來,是受到陰陽八卦的啟迪或暗合;那麼,中國漢字的筆畫的美學基礎則是太極圖中的S型意線。
以顏真卿、歐陽詢為例,我們看看唐代楷書中不同的書體風格。顏體國字的兩豎呈正弓形,歐體國字兩豎向內,呈反弓型。
這兩個不同體的“國”字楷書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即是楷書,豎也不是絕對的直;第二,它們都能在S型的意線上找到位置,但顏體與歐體所強調的部位不同。
再看字的橫畫。橫從來不是“平”的,而是彎的,接近S型。從字體的演變來看,篆籀的橫畫是彎的自不待言。隸書的那一筆“蠶頭雁尾”更接近於S型,隻不過把S轉了90度放平了。楷書的橫也如是。請看顏真卿所書《多寶塔》碑中的“一”及“十”字,都是有波折的。書法意義上的橫和豎,都不存在真正的死平死直的筆劃,古訓“橫平豎直”是種誤解。書法意義上的橫豎都是有些彎曲,橫畫都有些向右上方傾斜(不超過90度),豎畫也呈彎的趨勢。因此,薑夔在《續書譜》中說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三拂,皆有三折。”有的同誌可能要舉出鉛字來為“橫平豎直”的古訓張目,其實他錯了。我們有許多同誌至今寫不好鋼筆字,是吃了鉛字假相的苦。換言之,就是沒有跳出鉛字的框框。前麵已經講了,在沒有出現鉛字印刷以前的唐楷是用毛筆書寫的,是橫不平豎不直的。待鉛字出現後,為了統一製作的方便,也是受工具的限製,把活潑的楷書搞成了呆板的仿宋字。可喜的是,鉛字知道自己把橫豎畫都搞平直了的缺點,人家在努力彌補這一缺憾。請注意鉛字橫畫右端那個黑三角及豎畫中上下兩端的斜缺口。橫畫右上端的黑三角就是為了給人的視覺造成一種向上傾斜的感覺;豎的斜缺處,也是造成一種傾斜的視覺效果。鉛字的這一彌補措施更證明了S型意線在漢字筆畫中的美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