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一向是環繞著一個圓圈盤旋:一,舊王朝統治階級腐敗滅亡;二,軍閥或變民集團乘機奪取政權,發生混戰,殺人如麻;三,混戰的最後勝利者建立新的王朝,組織新的政府,成為新的統治階級;四,經過一段安定或繁榮的時間;五,又回到第一:統治階級腐敗滅亡。
---如此這般,像走馬燈一樣,循環不已。本世紀的中國,正走上第一第二階段。首先是外戚政治重現,接著招來中國第一次宦官時代。最後,東漢政府在一次農民大暴動後瓦解,大一統也瓦解,遍地戰火。
---柏楊·《中國人史綱·第十五章》以大點的國事來比罷,太平盛世,是沒有匪的;待到群盜如毛時,看舊史,一定是外戚,宦官,奸臣,小人當國,即使大打一通官話,那結果也還是"嗚呼哀哉"。
---魯迅·《華蓋集續編·學界三魂》
1.蠅附驥尾---外戚興起
中國人曆來重視宗族禮法,這種重要性在現代社會雖然有所減輕,但本質還是沒有改變的。闔家全族,一人得道,雞犬飛升,相互提攜幫助之情自然較外人為近。這於私有利,對公成害,為裙帶之風,是腐敗的源頭之一。那麼在更重視宗族的古代社會,且攀附的是真龍天子的外戚,他們的生活該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呢?在專製政體統治下的封建中國,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規律:王朝之初的帝王,都知道創業之難和民生疾苦,能夠勵精圖治,把國家帶入盛世;後來的繼任者,大都養於深宮,長於婦人和閹寺之手,往往貪圖享樂,昏庸惰怠,國家跟著覆亡。所以一國的政治走向和該時期的皇帝緊密相關,但這些世襲的皇帝們,上任不靠才能,而是命定,因而他們的賢愚就顯得越發重要。這裏麵,就涉及到兩個關鍵因素---皇帝繼位的年齡和在位的時間。皇帝繼位的年齡和他的賢愚有直接關係,畢竟孩童治國,不亂也誤。而不同的皇帝在位時間不一,得到的結果也截然有別:英主在位久,國家盛極一時;同樣,昏主長時間不死,國家也會危如薄冰,隻要有一塊石頭投下,馬上裂似麻姑之爪,眨眼間成為碎片。柏楊先生曾說:"任何王朝政權,當它建立後四五十年左右,或當它傳位到第二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在進入瓶頸的狹道時,除非統治階層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們無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們前功盡棄,也就是足以使他們國破家亡的瓶頸危機。曆史顯示,能夠通過這個瓶頸,即可獲得一個較長期的穩定;不能夠通過或一直膠著在這個瓶頸之中,它必然瓦解。"(《中國人史綱》)正麵的,如唐、明、清等;反麵的,如魏、蜀、劉宋等。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奇怪的朝代,近兩百年的基業中,除了前三任皇帝可以算是成年即位外(第三任都勉強),剩下的十位皇帝竟然都是未成年人,顯然這是一個靠吃祖宗老本,苟延殘喘的朝代。實際上,它是秦漢以來統一王朝的逐漸墮落,是它們人老珠黃、步履蹣跚的那一幕,是劉邦四百年偉業的最後時刻。皇帝年幼,做母親的皇太後就會成為權力中心。當一個久居深宮的女子倉促間掌握最高權力,來應付她十分陌生的政治行動時,她唯一可以依靠的隻有自己十分熟悉的家屬,這樣,外戚就順利的登上了曆史舞台。而當皇帝漸漸長大,麵對著官爵顯赫、把持朝政的外戚群落時,要想重新奪回屬於他自己的權力,唯一可以拿來與他並肩作戰的隻有近侍宦官(朝臣們幾乎都是外戚培植的黨羽,根本不能依仗),中國曆史上的痼疾---宦官幹政,終於第一次走到了世人麵前。他們的胡作非為必然激起正直士人的猛烈反對和攻擊,德行修養又一次成為指引他們前進的大纛,兩派的鬥爭隻能以火和血來結束。東漢的士人們在中國文人激於大義、不畏強暴、挺身議政的篇章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下麵我們就將這百餘年的世事慢慢展開,首先,我們來看看最初興起的外戚。
竇氏興覆竇憲,字伯度,祖父竇穆,父竇勳都因罪被殺,從小就是孤兒。建初二年(公元77年),章帝立竇憲妹為皇後,拜竇憲為郎,後遷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弟竇篤為黃門侍郎,兄弟親幸。竇憲依恃宮掖聲勢,飛揚跋扈,大肆強奪民產,甚至連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園田也被他以賤價買了去。章帝路過該園,得知內情,指責竇憲說:"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竇憲大為震懼。皇後也為毀服深謝,良久方被原諒,命把田園還給公主。章帝雖然看在皇後的麵子上赦免了竇憲,但從此也不再委以重任。失掉了皇帝的青睞,竇憲還能興風作浪嗎?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卒。和帝十歲即位,太後臨朝。竇憲得勢,開始發泄往日的積怨,遣刺客暗殺了都鄉侯劉暢。竇太後大怒,下令嚴查,結果讓人尷尬的是凶手竟是自己的哥哥。滿朝嘩然,竇太後不得不將他禁閉於內宮,以平眾怨。就在竇憲以為這輩子要老死獄中的時候,上天給他拋下了一根絲線,而且這絲線還被他緊緊地抓住了---此時南匈奴使者入朝,請求和朝廷合力討伐北匈奴。竇憲為擺脫自己的不利處境,自求擊北匈奴以贖罪。這也給了竇太後一個台階下,就順水推舟,成全了此事。同年十月,朝廷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發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第二年,漢永元元年,竇憲和南匈奴軍會師。經過在蒙古高原上的艱苦跋涉,漢軍在稽落山(今蒙古國西南)與北匈奴的主力相遇,並如預料的一樣,取得了大勝,斬首一萬三千多人,俘獲牲畜達一百萬頭以上,北匈奴八十一個部落二十多萬人投降。此後幾年,竇憲繼續清剿北匈奴殘部。永元三年,漢軍在金微山(阿爾泰山)下擊潰北匈奴最後的抵抗力量,連單於的母親也被俘虜,北單於率數萬部眾遠遁西域,從此再沒回來。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刻石頌功,記漢威德。漢朝三百年來對匈奴的戰爭達到了勝利的頂點,後人也以竇憲的這次成功作為軍事勝利的指代,"燕然未勒歸無計"說的就是軍事進攻沒有取得成功不能歸家。由於這次的勝利。竇憲也跟著恢複了權力和聲望,得意洋洋地回到洛陽,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權。竇憲蕩平北匈奴後,威名大盛,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尚書仆射郅壽、樂恢都因為忤意,相繼被逼自殺。"竇氏父子兄弟並居列位,充滿朝廷"。弟竇篤進位特進,見禮依三公。竇景為執金吾、竇為光祿勳。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其中竇景尤甚,其奴客也仗勢"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官府不敢過問,連商賈都關門大吉,避之如仇。最後太後聽說了,也隻是罷了竇景的官,還給了個特進以就朝位。竇憲居功自傲,越發恣肆。永元四年(公元92年),穰侯鄧疊協同他母親以及他的弟弟步兵校尉鄧磊、竇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等,相互交結,圖謀不軌。和帝提前得知了訊息,與宦官鄭眾等密謀鏟除。當時竇憲掌兵在外,和帝怕他懼禍作亂,所以一直隱忍未發。竇憲的結局會怎麼樣呢?和帝能成功嗎?此時恰好竇憲和鄧疊班師回京,和帝下詔命大鴻臚持節到郊外迎接,賞賜將士。等竇憲入城後,和帝親自坐鎮北宮,命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關閉城門,收誅鄧疊、鄧磊、郭舉、郭璜,其餘家屬都流放合浦。因為竇太後還在,和帝不想有誅殺竇氏這種名聲,就逼迫竇憲、竇篤、竇景、竇都歸封國自殺,受株連者也都免官還鄉。竇憲是最早借著裙帶關係興起的東漢外戚,當年聲勢喧天,甚至有了取而代之的野心,要不是和帝及早動手,可能會給國家又釀成一番慘禍。但和帝最終能夠逼迫其自殺,說明此時的皇權還沒有完全旁落,對全局的掌控還有一定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