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中國、朝鮮與日本(1 / 3)

中國與朝鮮

如果說西歐封建製度是以法蘭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東歐封建製度是以拜占庭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那麼東亞的封建製度則是以中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東亞兩個主要國家朝鮮和日本深受中國的影響,尤其是中國的唐朝時期的影響。但在日後的發展過程中,日朝兩國各自所走的道路則不盡相同。

在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製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裏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其諸侯。史稱“箕子朝鮮”。但目前沒有得到考古方麵的證實。

早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3世紀,朝鮮北部就出現過一個古朝鮮。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滅古朝鮮建立衛氏朝鮮。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該地區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並派太守進行統治,北部朝鮮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3世紀中葉,朝鮮北部的高句麗興起,4世紀初占領了樂浪郡,北上與中國展開領土之爭,南與百濟、新羅長期爭戰不已,形成朝鮮曆史上的“三國時代”。三國之時,當高句麗和百濟相互爭雄時,地處朝鮮半島東南一隅的新羅乘機與隋唐交好,因此得到較快的發展。當高句麗與百濟發現新羅已構成對它們的威脅時,便聯合向其發起進攻。新羅積極求助於唐朝,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公元676年新羅完成了朝鮮半島的統一。

此後,新羅建立的封建製度幾乎是中國的翻版。

918年,後高句麗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鬆嶽),改國號為“高麗”。935年高麗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明太祖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餘勢力,對歸順明朝一直猶疑。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占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今首爾)。此時代被稱為“李氏朝鮮”。

1401年,朝鮮太宗開始接受明朝的冊封。正式確立與中國保持到近代的屬國關係。

1443年,世宗國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製度。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類似於中國的丞相)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戰死。朝鮮曆史上把它稱為“壬辰衛國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占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是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是應攝政,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製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李是應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訂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李是應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3000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李是應,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