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當代中國農村改革的時代畫卷——讀《煙火人家》(1 / 3)

康秀林:

老鄉、同學加兄弟的高耀山又一部佳作——《煙火人家》,隨著寧夏“文學銀軍”叢書付梓,以耀眼的光輝顯現於隴原大地,奉獻於家鄉父老。在接到他從銀川市民族北街翠竹園寓所寄來大作的當天,我即如饑似渴地認真拜讀起來。掩卷靜思,回味無窮,浮想聯翩。心裏有很多很多話想說,怎奈自己學淺識寡,不知從何說起和重點說什麼。思量再三,還是從《煙火人家》的突出特點和風格,談談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煙火人家》正如作者在本書《後記》中所說:“取材王原畔村的幾十戶庸常人家,聚焦一群平凡而普通的農民,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按照生活的本來麵目,‘細針密線’地描寫,來實現我的意圖。”他的“意圖”或者創作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很好地反映當今中國一個“遠離城市的村莊”——王原畔普通農民平凡的生活,在原生態的基礎上,描寫他們的喜怒哀樂,大苦大累,奮進追求,聰明才智,勤勞淳樸和謙恭禮讓,以及狡黠欺詐,奸猾懶惰,愚昧固執。讀罷,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將這個遠離城市的村莊的一群人寫活了。寫活了他們,也就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當今中國農村立新求變的時代畫卷。

朱昌平先生在《高耀山小說的後震撼力》中形容耀山是一位“精神矍鑠,永遠不知疲倦的老先生”,又說他是“文壇常青樹”。我認為,這是對耀山既形象又確切的評價。從表麵看,他身高體瘦,貌不驚人;然而,卻精神矍鑠,目光炯炯有神,如鬆柏挺拔。我戲稱他是秦瓊的馬——有內膘。在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環縣人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拚搏,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新”的精神。在當前,經濟的發展,物質的繁榮,利益的多元,觀念的變化,追求的多樣,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人們對文學的關注程度,許多作家激情衰減,喪失信心,迷失自我。試想,此時還有幾人對文學像耀山這般癡迷呢?盡管他自謙地說:“我除了寫點東西,還能幹啥?”其實,選擇了文學,特別要把文學做好,除了“寫”,再無能力、無精力去幹其他事。因為文學這條路實在太坎坷、大艱難、太辛苦了。難怪馮驥才先生說:“選擇文學,就是選擇—條最苦的路。”

文學這條路既然很苦,為什麼有人還要選擇它呢?魯迅先生說:“創作總根於愛。”詩人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愛,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礎,是文藝創作的靈魂,是選擇文學之路,攀登文藝創作高峰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一個文學工作者,隻有對文學無限深情的愛,才不管其道路多麼艱險,寫作多麼辛苦,生活多麼清貧,都會不遺餘力、堅定不移、毫不猶豫地將文學這輛蹣跚在崎嶇山路上的重車,一步一步拉向無限風光的頂峰。雖然辛苦,卻樂在其中。

《煙火人家》是耀山繼其長篇小說《風塵歲月》、《激蕩歲月》後的一部反映描寫西北農村生活的小說。這三部小說堪稱西北農村生活“三部曲”。它以陝甘寧交界—個遠離城市的村莊王原畔為背景,生動、深情、細膩地描述了這個虛構又真實的村子裏幾十戶人家的生存狀態,摹狀了這裏的平靜、躁動、蛻變、發展、隱憂及發展前景。它的最大特點,亦是成功之所在,有以下三點:

一、鄉土氣息濃鬱。耀山是農民的兒子,他自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民最了解,對農村生活體驗最深刻。拜讀《煙火人家》,一股濃鬱的鄉土味撲鼻而來,沁人心脾。小說中的人和事,好像就在我們眼前和身邊,就是環縣農村昨天或今天所發生、所見到的。不但不感到是虛構,而且倍感真實親切。從小說所塑造的幾十個有血有肉,性格各異的人物,如二元、三元、七元、田川、胡申等,既可看出當前環縣偏僻農村農民群眾愚昧保守,見事遲,不開放的一麵,又可看出他們不甘落後,窮則思變,銳意改革,向往新生活的一麵。這在已進入“小康社會”的城裏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在環縣這塊古老而偏僻的土地上,不僅王原畔,還有張原畔、李原畔、趙原畔等等,人們的思想情緒,居住狀況,婚喪養育,民情風俗,亦大體相同。說實話,我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一直沒離開環縣,但對“三農”問題,可以說是熟視無睹,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麵目。《煙火人家》將環縣當下農村風貌和農民群眾的生存狀態,一幕幕呈現在讀者麵前。盡管耀山先生自謙地說:“全是油鹽柴米,煩煩瑣瑣,婆婆媽媽,扯不斷理還亂的家長裏短,人物普普通通,語言土裏土氣,窯洞房子也還是那樣的簡陋。”然而,這正是他一貫“尊重生活,貼近現實”,“原汁原味”,“原生態”,按照生活的本來麵目反映現實,進行創作的基本原則,或稱之為“本色寫作”。也正如朱昌平先生點評的那樣:“高先生的作品,包括《煙火人家》,手法傳統,平淡平實平靜,他沒有用,大概也不願用意識流,現代派,後現代派之類的技巧。”這種“平淡平實平靜”、“原生態”、“原汁原味”的寫法,在“現代派”、“後現代派”看來,可能有點“土氣”。然而,這正是耀山《煙火人家》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鄉土氣息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