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閏九月,大宋渭州(今甘肅省平涼市)。
知渭州、涇州觀察使王沿分析各種戰報,最後下達了一條軍令,遣葛懷敏諸將領兵馳援前方鎮戎軍軍事據點,阻擊西夏李元昊入侵。王沿與王安石除了都姓王之外,毫無血緣關係也沒有交集,但他的一條軍令卻對王安石及帝國的命運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那是一條錯誤的命令。
王沿,地地道道的文人,在北宋武官地位急劇下降,通常是文官指揮,武官打仗,武官在前流血拚命,文官在後流血爭功。入仕以來,王沿有很多政績,他對《春秋》一書比較有研究,所謂“《易》與《春秋》明知”,《易經》和《春秋》這兩本儒家經典著作是教授讀書人謀生的技能。小夥子的才能受到宰相張知白的賞識,舉薦進入閣館工作。王沿走馬上任,上疏議論整治軍備,他指出中國向來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如漢武帝之於匈奴、唐太宗之於突厥。剛開始都打不過人家,給錢和親,忍辱負重,到了國力強盛時主動出擊,往死裏揍。現在我們大宋也這樣,雖跟遼國和平相處,但盟約豈是久安之策哉?疏論沒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軍隊畢竟是國家根本,不是隨隨便便就敢動的。景祐五年(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宣布獨立。宗主國大宋朝臣一致認為討伐之,於是宋夏全麵戰爭爆發。
三川口一戰,宋軍敗北,朝廷罷免範雍等人,重新組織領導班子。當時西北前線總指揮是夏竦(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這位領導的主要工作是在軍營裏喝花酒。因為他手下有兩位強有力的助手,一是韓琦,另一個是範仲淹。這兩位仁兄比較有思想,在任期間還算有作為。韓琦主張深入夏地,與之決戰。這一軍事策略在與夏軍戰鬥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如任福夜襲白豹城。範仲淹主張建立軍事據點,以堡壘組成火力網,逐步擴張,奪回失地,並招撫諸羌部落,以此削弱李元昊的政治力量。老範與年方十八歲的兒子範純佑血戰沙場,取得幾次小規模勝利。當時流傳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隨著事態的發展,這句輿論口號漸漸變成了諷刺。
沒多久,宋夏爆發了好水川之戰。
韓琦獲悉李元昊入侵,命環慶路副總管任福率領數萬軍士與之決戰,麵授機宜稱不要孤軍深入。夜襲白豹城一戰成名的任福心理膨脹,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結果被李元昊全殲。此一戰,宋軍傷亡萬餘人。朝野震恐,對責任人西北前線最高領導夏竦撤職處理,重新組織領導班子。就這樣,在幕後等候已久的王沿,終於出鏡了。
慶曆元年(1041年)秋,分秦鳳、涇原、環慶、鄜延為四路,韓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範仲淹知慶州、龐籍知延州。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知渭州王沿為涇州觀察使,成為名副其實的司令。以往是上劄子論事,現在王沿來到了前沿陣地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實現,建功立業在此一舉。到了前線,他就有點兒發蒙,理論與實際有著很大的落差,沒什麼更好的建樹,隻得蕭規曹隨,誰讓他名字中有個“沿”字。
慶曆三年閏九月,王沿接到軍情諜報,稱李元昊調遣軍隊襲擊鎮戎軍(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鎮戎城位置較為特殊,與西夏前線軍事據點天都山隻有95公裏的距離,中間山川阻隔。鎮戎是扼守夏軍的第一道屏障,它若丟失,敵人可以長驅直入。如果讓夏軍打進關中拿下長安,守住潼關即是守住關中東大門,扼住宋帝國咽喉命脈,而後再向中原地區擴張易如反掌。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從長安出潼關,殺進中原,圍困洛陽王世充(鄭王)。河北竇建德(夏王)率領十餘萬大軍馳援,李世民采取圍城打援的戰略,在洛陽東北門戶虎牢關,一舉殲滅二王,平定北方,奠定帝王之資。
王沿深知此次軍令的重要性,翻開花名冊,他點了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葛懷敏,一個頗有經驗的將領。
王沿當麵授機宜,在葛懷敏看來那都是廢話,老子帶兵這麼多年,功名是真刀真槍拚出來的,跟我講帶兵打仗,你能耍動幾斤大刀?但畢竟人家是領導,葛懷敏哼哈答應,表示不辜負領導期望。就這樣,涇原路馬步軍副總管兼涇原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副使葛懷敏,帶著兒子和幾千名士兵,迎著凜冽的秋風,從渭州出發,浩浩蕩蕩開赴前線。
王沿站在城頭目前他們遠去,心裏空落落的,望著起伏連綿的群山和那一片慘淡的夕陽,總覺得有不祥的預兆。王沿忽然想起了範仲淹評價葛懷敏的那句“猾懦不知兵”,心裏著實為他捏了把冷汗。
這將是一場怎樣的戰爭?
無人可知。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這場即將到來的大戰,竟然以神奇而詭異的結果收場。
·宋夏百年的恩恩怨怨·
葛懷敏是官二代,北宋太宗朝名將葛霸之子,以父蔭當官,行伍出身。剛當官那陣子,葛懷敏年少氣盛還是很有作為的。他上了一疏《平燕策》,詳細論述如何收複燕雲十六州(實際上是十四州),皇帝一看這孩子有乃父遺風,遂知河北東路雄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雄縣),已經到了宋遼邊境,隔著拒馬河與遼國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