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奠基人(1 / 1)

知識導航

早期生物學研究,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

卡爾·馮·林奈(1707—1778)是瑞典自然學者,建立了人為分類體係和雙名製命名法。林奈因生物學中的這一主要成果而成為現代生物學分類命名的奠基人。

林奈關於生物學的分類體係代表作是《自然係統》一書。

林奈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喜愛奇花異草。他為自己開辟了一塊空地,整日忙於移植野花野草,由於他神學課不及格升不了學,隻得進皮鞋鋪當學徒。但他對植物的興趣沒有減少,還是經常解剖小動物,到野外采集植物標本。一位叫羅斯曼的教師看中了林奈的才華和毅力,經常帶他到自己家中看書,並給予指導。林奈在羅斯曼老師的鼓勵下,終於在20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進瑞典隆德城大學,23歲便成為這所大學頗有名氣的植物學教師。從此,他進入了向往已久的動植物研究領域。

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啟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裏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製的萌芽,隻是到了 雄蕊林奈才將雙名製完善和推廣。

1732年,林奈得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資助獨自考察了五個月,采集了大量植物標本,其中有100多種前人沒有記載。林奈將考察結果整理成《拉帕蘭植物誌》一書,受到了植物學界的讚譽。瑞典科學院為表彰他的功績,特意把當地產的一個植物屬命名為“林奈木屬”。

從1732年起,林奈在荷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周遊了荷蘭、英、法等國,係統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資料,發表了劃時代巨著《自然係統》。

在《自然係統》一書裏,林奈把自然界分成礦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對植物界,林奈主要依據雄蕊的數目和特征分為24綱,每綱再分為若幹目。對動物界,林奈主要依據心髒;呼吸器官、生殖器官、皮膚及感覺器官的特征,分為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昆蟲綱、蠕蟲綱,共六大綱。

林奈在書中,按照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將植物分為綱、目、屬、種,首創分類概念。

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采用雙名製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名詞表示的屬名,後者為用形容詞表示的種名,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

林奈的植物分類雙名命名法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麵也因此被他調理得井然有序。林奈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成為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知識拓展

標本

標本是研究係統學的一個基本要求。標本是動物、植物、礦物等實物,采取整個個體,或一部分成為樣品,經過各種處理,如物理風幹、真空、化學防腐處理等,可以長久保存,並盡量保持原貌,用來提供作為展覽、示範、教育、鑒定、考證識及其他各種研究之用。拓

植物標本是采用植物的全株或部分,用各種方式處理,能永久保存於植物標本館中,能提供各種研究用途。保存方法是幹燥或浸液,也可以是由野外帶回的活體植物或繁殖芽,培養在溫室、植物園等人造環境中。常見的植物標本大概可歸類為幹製標本、浸液標本、玻片標本等。要製作標本常得視標本館的保存需求、植物的材料特性做適當地處理。

知識解碼

拉丁語

拉丁語原本是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區的方言,後來則因為發源於此地的羅馬帝國勢力擴張而將拉丁語廣泛流傳於帝國境內,並定拉丁文為官方語言。而基督教普遍流傳於歐洲後,拉丁語更加深其影響力,從歐洲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的羅馬天主教為公用語,學術上論文也大多數由拉丁語寫成。現在雖然隻有梵蒂岡尚在使用拉丁語,但是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等尚使用拉丁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