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晚清之逆(4)(1 / 2)

義和團民都是些窮苦農民,哪裏見過京城的繁華?他們大規模進京之後,頓時燒殺劫掠起來。而他們又是奉朝廷的旨意殺洋人,更是肆無忌憚,甚至還要衝進紫禁城捉拿“頭號賣國賊”光緒!結果被慈禧給罵了出來。他們以懲罰教民為名,大肆搜刮財物,殘害人命,義和團把傳教士稱為“毛子”,教民稱為“二毛子”,“通洋學”、“諳洋語”、“用洋貨”……者依次被稱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在他們看來,但凡和“洋”字沾個邊的,都一律該殺。教民往往是義和團施暴的借口,經常是看著哪家財物多,就扣一個教民的帽子,然後不由分說,洗劫一空。而人命更是賤入豬狗,很多人根本不是教民,隻不過隨身帶一支鉛筆、一根火柴(洋火),就全家慘遭殺害。

義和團的失敗是必然的,這種愚昧迷信不失敗,那可真是沒有天理了。他們還曾經試圖在廊坊伏擊八國聯軍,結果刀槍不入的神功在洋槍洋炮麵前毫無用處。然而義和團對洋人們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衝擊,八國聯軍中有軍官回憶,說當時機槍掃射,義和團民如割稻子一般一批一批地倒下,血流成河,可是後續者毫不躲避,仍然義無反顧地湧上來送死!這種場景簡直震懾住了八國聯軍的官兵,說這不是戰爭,甚至也不能算是屠殺,而像是某種宗教的可怕儀式。

然而送死的義和團民都是年輕人,老奸巨猾的義和團領袖們都躲在後麵。他們組織和參加義和團都是為了撈一把,刀槍不入的法術都是作弊,誰肯真的送死?他們不敢對抗八國聯軍,倒是勇於報私仇,清軍聶士成部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背後卻遭到了義和團的攻擊,就因為聶士成曾經在山東鎮壓過義和團。

慈禧為她的衝動付出了代價,義和團的法術沒能擋住洋人,精壯的漢子也沒能擋住洋人。不久,北京陷落,慈禧和光緒倉皇出逃。

這場瘋狂的義和團運動,最終以《辛醜條約》的簽訂而告終,四億五千萬中國人人均賠一兩白銀,慈禧說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樣的話來。

後世對義和團的看法起初是非常一致的,都認為這是一場愚昧、猥瑣、卑劣的群眾運動,被同樣愚昧無知的統治者利用之後,導致的後果是極其慘烈的。鄒容、魯迅、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都曾分別在不同的場合、各自的文章中發表過對義和團的批判看法。然而在“文革”期間,一些人極其片麵地抓住義和團源自民間和反對洋人的特點,給義和團籠罩上了“反帝”、“人民運動”等光環,戴上了一頂“反帝愛國運動”的桂冠。其實隻要略加分析就能知道,“反帝”和“愛國”都站不住腳。義和團不是反帝,而且是不分青紅皂白,反對一切與“洋”有關的東西,大到鐵路、輪船、電線杆,小到鉛筆火柴眼鏡。要知道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融入世界,實現近代化或者現代化,義和團這種對外來事物一概敵視排斥的態度,恰恰是一種曆史的倒退。至於“愛國”,整個庚子之變,國人死於義和團之手的,隻怕要遠遠多於死於八國聯軍之手的,最後的結果《辛醜條約》,更是給國家利益帶來了更大的損害。

5.預備立憲的曆史機遇

1908年8月,清政府提出了憲政時間表,這在中國曆史上是開天辟地第一次。

1904~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當時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立憲和專製兩種政體之間的較量,結果日本戰勝了沙俄,給了國人很大刺激。因此,一些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強烈要求清政府實行立憲,他們成為清末預備立憲的最大動力。

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啟動了憲政改革。

1908年8月的憲政時間表中規定:預備立憲9年為限,1909年進行省谘議局選舉;1910年開資政院;1917年召開國會,實行憲政。慈禧太後一邊宣布憲政時間表,一邊推行一係列政治改革措施,開始為憲政鋪路:

第一,派大臣赴西洋考察憲政。1905年9月清朝派載澤、戴鴻慈、端方、徐世昌、紹英等大臣出使西洋,考察憲政。出發時遭遇革命黨炸彈襲擊,但清政府學習憲政的決心並未動搖,考察團仍舊出使西洋。1906年考察團回國,進呈了考察報告,力陳憲政乃強國必經之路,為了具體介紹憲政,他們還編成《列國政要》133卷及《歐美政治要義》18章。

第二,設立專職機構推行政治體製改革。1905年11月25日,清朝設立了“考察政治館”,後改為憲政編查館,該機構為籌劃預備立憲做了大量切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