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戰鬥機3(3 / 3)

設計奇特

F-35在氣動設計上,有許多出奇的地方。如它的機翼沒有選擇其他超音速飛機通常采用的大後掠角三角翼布局,而是選擇了低速飛機使用的常規梯形機翼。這樣就省去了許多氣動設計上的麻煩。此外,它的進氣道設計也比較獨特,這裏沒有任何變幾何尺寸的調節機構,甚至也找不到吸除附麵層的隔板。在超音速飛行時,它還可以使流經的氣流被壓縮、減速,形成斜激波。

三種型號

F-35有三種型號。空軍使用的F-35A為常規起降型,將替換F-16戰鬥機和A-10攻擊機執行製空和戰術武器投放、近距空中支援等任務;海軍陸戰隊使用的F-35B為短距/垂直起降型,將替換老式的AV-8B“獵兔狗”戰鬥機執行近距支援、灘頭支援和戰場攻擊任務,取代F/A-18戰鬥機承擔製空和攻擊任務。海軍使用的F-35C為艦載型,它將會替代F-14、F/A-18A/B“大黃蜂”戰鬥機執行製空和攻擊任務,接替A-6攻擊機承擔戰術武器投放和縱深攻擊任務,同時與F/A-18E/F一起承擔起製空和攻擊雙重任務。作為第一個參加F-35戰鬥機國際合作計劃的國家,英國將為皇家空軍和海軍購買F-35B,替換正在服役的GR7和“海鷂”兩款飛機。

武器裝備

F-35上裝備的毛瑟27毫米機炮是以波音和毛瑟為核心的國家軍械公司集團提供的。其炮彈艙采用了費用合理,可靠性高的線性無鏈供彈係統,彈藥儲存緊湊,使用過的空彈殼能返回到彈艙內,避免了拋殼可能出現的問題。出於隱身方麵的考慮,F-35的武器沒有外掛,基本上都裝在機體內部,而且搭載量比較小,有2枚JDAM和2枚AIM-120C先進中距空-空導彈。雖然該機的搭載量很少,但通過精確打擊同樣可以完成高效的攻擊任務。如果不考慮隱形功能,也可進行武器外掛,其最大掛彈可接近6噸。

動力裝置

最初參與JSF競爭的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都選擇了F-119新改型作為動力裝置。該發動機能夠“自動”管理,不但能在故障發生之前感受到故障,而且能夠補償那些損壞的電子部件,使其在沒有某些部件的情況下能繼續工作。故障發生時,係統將自動向基地發送故障信號,報告情況,讓維修人員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以便在飛機著陸後,這些部件能很快的被換上。

性能出眾

領先的技術和超前的設計理念使F-35戰鬥機具有出色的性能。如它的最大航程是所替換戰鬥機的2—2.5倍,最大飛行速度達2馬赫,作戰半徑超過1000米。在1320米高度飛行時,從0.2馬赫加速到1.2馬赫隻需要41秒。另外,該機還可以在15米的高度進行超低空飛行。F-35機載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和2台彩色顯示器可利用全球定位係統和熱成像裝置搜索、發現並鎖定目標。機身周圍安裝的分布式紅外傳感器可對信號覆蓋範圍內的所有目標實施全天候、全方位監控,並將圖像實時傳送至飛行頭盔顯示器上。

未來戰神

F-35具有全天時、全天候攻擊陸、海、空任何目標的能力。在未來多元化的戰場上,F-35將與F-22“猛禽”戰鬥機聯手,由F-22負責清除敵方戰機以及地-空導彈的威脅,F-35則攜載導彈對分散的地麵目標實施全天候精確打擊。

美國北美P-51“野馬”戰鬥機

P-51D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28米 機長:9.83米 機高:3.71米

最大起飛重量:5489千克 實用升限:9560米

最大飛行速度:623千米/小時 航程:1890千米

動力裝置:1台“梅林”V-1650液冷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

乘員:1人

P-51“野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性能最好的戰鬥機之一,也是最好的活塞螺旋槳戰鬥機之一。該機的生產數量龐大,並有諸多改型,共生產了約15000餘架,裝備於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部隊,主要服役於歐洲戰場,用於護送從英國起飛的轟炸機群深入德國腹地。在歐洲戰場上,P-51曾擊落敵機4900多架,摧毀地麵飛機4000多架,而自己僅損失了約2500架,因而被譽為二戰中最有效的戰鬥機之一。

背後的故事

歐洲戰事爆發後,由於美國提供給英國的貝爾P-39“空中眼鏡蛇”和柯蒂斯P-40“戰鷹”戰鬥機與德國的ME-109相比性能已明顯落後,而英國自己研製的“噴火”戰鬥機又供不應求。因此英國軍方與北美航空公司接觸,試圖尋求一種新的戰鬥機。神奇的是,北美公司在100天內完成了一種新型戰鬥機——“野馬”的設計、製造和試飛,並於1940年10月首飛,年底順利投產。當“野馬”還在生產線上時,美國陸軍航空隊就取走了第5和第10架用於在俄亥俄代頓的懷特基地進行飛行測試,並重新賦予XP-51的編號。隨後,美國政府訂購了大約600架“野馬”戰鬥機,並正式編號為P-51,依照租借法案,這些飛機被供應給英國空軍使用。

“野馬”之最——P-51D

在野馬家族中,P-51D的生產數量最多,名氣也最大。其機頭內裝有1台著名的“梅林” V-1650液冷活塞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221千瓦。6挺勃朗寧MG53-2型12.7毫米機槍分別安裝於機翼兩側,每挺備彈270-400發,同時還可以攜帶908千克的炸彈。與其他型號相比,P-51D的最大改進是換裝了氣泡式座艙蓋,從而極大地擴展了飛行員的視界,尤其是向後視界。

叱吒天空

英國空軍裝備P-51後,曾利用它實施了“零高度攻擊”(在10米以下高度飛行飛機高度表指示為零),給德國的地麵部隊和運輸線帶來了很大打擊。在太平洋戰場上,從硫磺島和衝繩島起飛的P-51為晝間空襲日本本土的B-29護航,在兩者的完全配合下掌握了日本上空的製空權。在護航間隙,P-51還用火箭對日本的鐵路、公路和機場進行了破壞。在抗日戰爭的最後兩年中,中美飛行隊的P-51以廣西、湖南西南部地區為依托,不斷深入到湖南北部、湖北、廣東、上海等日軍占領區,猛烈襲擊日軍的機場、運輸船隊。在P-51等大批飛機的猛烈進攻下,日軍逐漸失去在中國的製空權。

美國北美F-86“佩刀”戰鬥機

F-86F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1.90米 機長:11.45米 機高:4.50米

最大起飛重量:9350千克 巡航速度:850千米/小時

最大飛行速度:964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000米

武器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2枚“響尾蛇”空-空導彈或2顆454千克炸彈,或8-16枚127毫米火箭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湧現出了一批先進的戰鬥機,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福克D.Ⅶ、索普·威思“駱駝”、超馬林“噴火”、梅賽施密特BF-109等。與它們相比,F-86“佩刀”的性能絲毫不差。作為美國第一種後掠翼噴氣式戰鬥機,“佩刀”於1949年進入美國陸軍航空隊服役,並在朝鮮戰爭中獲得相當的空中優勢。朝鮮戰爭結束後,“佩刀”進入盟國服役,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的主要戰鬥機,並在加拿大、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亞等國按許可證生產。

德國人的啟發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美國急切地希望獲得關於德國最新噴氣式戰鬥機的消息,以及戰時德國秘密研究的如噴氣推進、火箭發動機和彈道導彈上的成果。於是,美國從工業界和研究機構中挑選了一些人員組成“尋寶隊”前往德國研究繳獲的資料。至1945年夏天,“尋寶隊”搜集了相當的德國資料。在完成翻譯工作後,美國人在一份1940年的德國報紙中發現了一篇值得關注的報道。該報道指出,後掠翼式飛機在接近音速時有很大優勢,這使美國人對後掠翼技術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隨後,北美航空公司最早使用這種知識研發了NA-140項目,1945年5月18日美軍訂購了一批NA-140飛機,並將其編號為XP-

86,後經過多次試飛改進,便有了F-86“佩刀”戰鬥機。

大戰“米格”

朝鮮戰爭爆發後,由美軍第334、335、336 中隊組成的第4聯隊奔赴朝鮮。1950年12月5日,336 中隊的第一支先遣隊到達韓國金浦機場。17日,F-86 “佩刀”跟隨該部隊執行了第一次戰鬥任務:對鴨綠江南岸地區進行武裝偵察。在這次行動中336中隊的一位少校擊落了一架米格-15戰鬥機,為“佩刀”首開記錄。12月22日,米格飛機擊落了一架F-86“佩刀”,取得1:0的勝利。然而當天晚些時候,“佩刀”卻擊落了15架米格-15戰鬥機中的6架。這次戰鬥令米格飛機心驚膽戰,一直避戰。1952年9月,50架“6-3”翼的“佩刀”在機密的情況下被運往韓國,最後所有參戰的F-86F 和部分F-86E 都被這種新型“佩刀”替換,這次換裝使“佩刀”的戰績迅速上升。在1952年的最後3個月內,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現32架米格在“佩刀”的追逐下進入不可逆的螺旋,最後隻有2架改出,其餘的飛行員不是跳傘就是隨機墜毀。盡管沒有開火,但這也被計入戰果。

台灣“佩刀”

我國台灣空軍是首批接受“佩刀”的地區之一。從1954年11月至1956年6月共接受各型“佩刀”160架。這些“佩刀”在中國境內的出現,再次引發了“佩刀”與“米格”在亞洲上空的新一輪較量。1958年8月,中國共產黨試圖采用炮擊和封鎖的方式使國民黨放棄金門和馬祖。在海峽上空,共產黨的“米格”和國民黨的“佩刀”發生了多次衝突。在戰鬥中,“佩刀”第一次使用了“響尾蛇”空-空導彈。

美國沃特F4U“海盜”戰鬥機

F4U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2.47米 機長:10.16米 機高:4.60米

正常起飛重量:6350千克 實用升限:11280米

最大飛行速度:684千米/小時 航程:1635千米

動力裝置:1台雙黃蜂氣冷型星型發動機

武器裝備:6挺12.7毫米機槍,可掛裝2枚450千克炸彈或8枚火箭

F4U“海盜”戰鬥機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的一種艦載戰鬥機,服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朝鮮戰爭期間,部分F4U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仍在一些國家服役。在太平洋戰場上,F4U與F6F作為美軍的主力,成為日本戰鬥機的勁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據美國海軍統計,F4U擊落敵機的比例為11比1,即每擊落11架敵機自身才有1架被擊落。雖然特大號的螺旋槳和“彎曲”的機翼,使F4U看上去好像在裝配上出了問題,但正是這種看似錯誤的組合造就了它優異的性能,在戰爭中“海盜”以猛烈的火力、良好的爬升性能和速度戰勝了一架又一架敵機。

外形獨特

由於考慮到要在航母上起降,F4U必須擁有一個短而結實的起落架才能經得起很強的衝撞。另外,機翼中也沒有足夠的地方存放過長的起落架,但如果縮短了機翼,雙黃蜂發動機的馬力就會被損失。因此沃特公司的工程師為“海盜”設計了倒鷗型機翼,這種設計不但可以使飛機擁有短而堅固的起落架,而且改善了飛機空氣動力學特性,使其飛行速度更快。此外,由於在該機的研製中使用了沃特公司發明的“平鉚釘”和海軍飛機工廠的“點焊”工藝,使“海盜”上沒有一點突出物,看上去非常光滑。

“長鼻子”的困擾

1941年末在航母上進行試飛後,“海盜”的“長鼻子”為飛行員帶來了很大難題:當飛機起飛時,“長鼻子”擋住了12°的視線;降落過程中,在臨近著陸時,由於“長鼻子”的存在,飛行員根本無法看清著陸信號官的信號。另外,在航母上降落時,飛行員必須以相當低的速度著陸,以便讓尾鉤掛住減速索。但“海盜”的低速性能特別差,尤其當降低到航母著陸速度的時候,左側機翼就會像石塊一樣降落,造成飛機起落架損壞或飛行員受傷。鑒於此,美國海軍判定“海盜”不適合在航母上服役,並將其分配給美國海軍陸戰隊陸基飛行隊使用。

“死亡口哨”

雖然沒能跟隨航母服役,但“海盜”在海軍陸戰隊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價值。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海盜”彎曲的機翼和高殺傷率給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它從日本上空飛過時,發出的聲音便成為日本人口中的“死亡口哨”。作為美國海軍的第一線飛機,它除了直接參與空戰外,還擔當戰術轟炸機的角色,並在一係列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美國沃特F-8“十字軍戰士”戰鬥機

F-8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72米 機長:16.61米 機高:4.80米

最大起飛重量:15420千克 轉場航程:2250千米

最大飛行速度:181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7000米

動力裝置:1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7-P-20渦噴發動機

武器裝備:4門20毫米機炮,4枚“響尾蛇”空-空導彈,或8枚“阻尼”火箭彈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著名的軍用飛機設計和製造商,沃特公司研製的F4U曾在太平洋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現代化、最美觀的艦載螺旋槳戰鬥機。隨後,應美國海軍的要求,沃特公司又研發了以航炮為主要作戰武器的第一代超音速艦載戰鬥機——F-8。該機以超出設計期望的優異性能很快受到美國海軍艦載航空隊的歡迎,並在隨後爆發的越南戰爭中取得了不俗的戰績,贏得了“米格殺手”、“航炮終結者”等綽號。

研製曆程

1952年9月,美國海軍發布招標信息,要求沃特等8家公司設計一種新型戰鬥機——在平飛中速度能夠達到1.2馬赫,具有高可靠性、良好的使用性和出色的艦上起降性能。在隨後的競標中,沃特公司領先於時代的“V-383”設計方案贏得了美國海軍的歡心。1953年5月雙方簽訂了一份合同,規定沃特公司製造等比例的木質樣機和用於風洞試驗的飛機模型。6月29日,海軍發出第二份合同,要求製造兩架V-383 原型機,並將其編號為XF8U-1。1955年2月,第一架XF8U-1出爐,並於3月5日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首飛。在首次試飛中該機就突破了音速,從而成為美國海軍第一架超音速艦載戰鬥機。第二架原型機於6月12日順利升空,並獲得 “十字軍戰士”的綽號。

偵察係統

1956年12月28日,美國海軍開始正式接受第一架“十字軍戰士”——F8U-1。此後,F8U-1展開全麵生產。與此同時,海軍還想獲得“十字軍戰士”的偵察型——V-392。於是,第32架 “十字軍戰士”被撤下生產線,拆除了所有的武器和火控係統,並在重新設計的前機身下部安裝了一組照相機陣列。除此之外,偵察型“十字軍戰士”還為飛行員配備了一個安裝在伸縮杆上的可移動矯正器,可以使飛行員對機身側麵的拍攝進行控製。同時提供給飛行員的還有一個潛望鏡,使其可對飛機下方的拍攝進行控製。該機典型的偵察設備包括3台CAX-12三軸相機和2台K-17垂直照相機,夜間偵察則裝備有照相閃光彈。

第一張獎狀

自從擁有了性能超群的“十字軍戰士”,美國海軍便急於向世人公開展示。1956年8月21日,一架生產型F8U-1 在加利福尼亞中國湖上空創造了新的15千米閉合航線速度記錄——1634千米/小時。盡管這個速度沒有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1822千米/小時),但美國海軍和沃特公司還是因此獲得了當年的“湯普森”飛行大獎。此外,“十字軍戰士”的設計還為沃特公司贏得了航空界最具代表性的“科利爾獎”,並獲得了海軍航空署有史以來頒發的第一張獎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