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自問世以來,以強大的火力和快速的機動能力,在戰爭舞台上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不僅使戰爭的場麵更加恢宏壯觀,而且也使戰爭變得更加殘酷激烈。那些規模宏大的空戰更是直接改變了陸戰和海戰的結局,對戰爭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海灣戰爭中,麵對多國部隊的猛烈轟炸,自知無法取勝的薩達姆讓多架先進的戰鬥機逃往伊朗,從而躲過一劫,由此可見,戰鬥機在戰爭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小試牛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在戰爭中出現。在作戰過程中,這些主要負責偵察、運輸等輔助任務的飛機,被交戰雙方的飛行員裝上了五花八門的武器,互相進行攻擊,這便是戰鬥機進行“空戰”的起源。1914年10月5日,法國航空隊的2名軍事人員用機載機槍擊落了1架德軍飛機,取得了戰鬥機空戰的第一次勝利;1915年4月,法國飛行員羅朗·加羅斯在18天內連續擊落了6架敵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王牌飛行員。隨後,隨著德國新研發的“福克”式戰鬥機在歐洲上空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空戰便開始了。從此,戰爭進入了立體時代,爭奪製空權成為戰爭的新內容。
大開殺戒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戰鬥機經曆了一個緩慢的休整階段。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鬥機再次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各種經典機型在激烈的戰爭中紛紛亮相,利用戰鬥機爭奪製空權已成為奪取戰爭勝利的關鍵。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了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主力戰鬥機便是大名鼎鼎的“BF-109”戰鬥機,該機具有堅固、靈活、可靠和便於操作等優點,可實施高難度的水平和垂直機動,在其參與的所有戰鬥中,它勢如破竹,出盡風頭。1940年8月2日,德國空軍司令戈林發布命令,揚言要在4天內摧毀英國南部的空中防禦,在4個星期內將英國空軍逐出英國上空,這一決定導致了史上最大規模空戰的出現。成百上千架戰鬥機在英國上空上演了一幅幅宏偉壯觀的空戰畫卷。在這次戰爭中,德國投入了2400架飛機,其中轟炸機1285架,而英國損失飛機在1000架以上。
高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出現了噴氣式戰鬥機,最著名的有德國的He.280V-1、美國的貝爾XP-59A等。戰後,蘇聯和西方國家在借鑒了德國尤莫004型噴氣式發動機的研製成果後,製造出了更加先進的雅克-15、米格-9等噴氣式戰鬥機。在朝鮮戰鬥中,隨著噴氣式戰鬥機第一次投入實戰,螺旋槳式戰鬥機被迫退出了曆史舞台。這一階段的戰鬥機飛得更快、看得更遠、打得更準,尤其是1949年10月14日,美國王牌飛行員查克·耶格爾駕駛X-1試驗機超越音速,更使戰鬥機的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
新的篇章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的爆發更讓那些載有中遠距空—空導彈、紅外近距格鬥導彈等高度靈活的戰鬥機大顯身手。如美國的AIM-54C、俄羅斯的R-73、法國的R-550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戰鬥機的發展再次受益,除機動性能大幅提高外,下一代戰鬥機還將可能具備超音速巡航、隱身性和短距起落等性能。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21世紀還將出現由高智能機器人駕駛的戰鬥機。
英國德·哈維蘭德DH.2戰鬥機
DH.2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8.61 米 機長:7.68 米 機高:2.91 米
最大起飛重量:654 千克 實用升限:4265米
最大飛行速度:150千米/小時
巡航速度:126千米/小時
武器裝備:1挺7.62毫米劉易斯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為主的協約國在德國福克E戰鬥機的猛烈襲擊下,開始意識到研製一種“真正的戰鬥機”的緊迫性。於是,英國的德·哈維蘭德飛機公司在早期設計的DH.1型飛機的基礎上,別出心裁的研製出了推進式戰鬥機DH.2型。該型飛機的駕駛員位於船形機身中,並將螺旋槳裝在後麵,排除了螺旋槳在射擊時對機槍產生的幹擾。
參戰概況
1915年,英國陸軍航空隊第24中隊開始接受第一批DH.2型飛機,這為DH.2率先參戰開辟了道路。1917年初,英國陸軍航空隊第24中隊駕駛該機參戰,戰鬥中DH.2以優越的飛行性能有效地克服了福克E戰鬥機的進攻。此時,法國人創造性的將機槍裝在紐堡Ⅱ型飛機雙層翼的上翼上麵,讓子彈直接從螺旋槳的上麵射出。這兩種飛機的參戰,改變了協約國在空中的被動局麵,有效地遏製了恐怖一時的“福克式災難”的蔓延。
射界空曠
DH.2型戰鬥機上安裝有1挺7.62毫米的劉易斯機槍,位於駕駛員前麵的中央位置。該機槍具有空曠的射界,為駕駛員提供了有力的戰鬥武器。利用這種武器,英國空軍不僅克服了德國福克單翼機帶來的威脅,而且使DH.2型飛機在德國更為先進的飛機出現之前,在屢次戰鬥中總能穩操勝券。
英國皇家F.E.2戰鬥機
F.E.2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4.55米 機長:9.83米 機高:3.85米
最大起飛重量:1378千克 實用升限:3353米
最大飛行速度:147千米/小時
動力裝置:1台比爾德莫發動機
武器裝備:1挺或2挺7.7毫米劉易斯機槍,外加機內攜帶的235千克的炸彈作為DH.2型戰鬥機的同伴,英國皇家航空器工廠生產的F.E.2推進式戰鬥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樣有著突出的表現。F.E.2戰鬥機是F.E.1飛機的改進型,它具有極好的射界,並能攜帶一個有效的載彈量,是當時英國皇家工廠生產的同類型飛機中唯一一種被廣泛用於轟炸的機型。原型機於1911年首飛,1913年,經過重新設計和改建,首架真正的戰時F.E.2係列戰鬥機得以誕生。
結構特點
F.E.2飛機的第一種量產型號為F.E.2b,其主要特征是擁有2挺劉易斯機槍,采用了較大型119.3千瓦的比爾德莫發動機,雖然速度較慢,但卻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機槍的功能。F.E.2還有一種型號為專業的F.E.2c夜間戰鬥機,該型將原型機的駕駛員和觀察員的位置進行了調換,使駕駛員在夜間飛行時視野範圍得到擴展。
性能優越
1916年,為了協同DH.2戰鬥機作戰,F.E.2型飛機加入了英國陸軍航空隊偵察部隊,成為西線上空重要的組成力量,有效地平衡了交戰雙方的空中力量。1917年7月,麵對德軍的再次進攻,一顆由F.E.2戰鬥機發射的子彈擊中了德軍第一機動聯隊隊長——馮·裏希德霍芬的頭部,這次打擊使其6天因傷未能參加戰鬥,也為協約國空軍的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英國皇家S.E.5戰鬥機
S.E.5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8.11米 機長:6.37米 機高:2.89米
滿載重量:887千克 實用升限:5945米
最大飛行速度:222千米/小時
武器裝備:2挺7.7毫米機槍,外加4枚18.6千克的炸彈
動力裝置:1台149千瓦依斯帕諾-西紮V-8型活塞發動機
1917年4月,英、德兩國航空兵為支援地麵部隊作戰,進行了多次激烈的空戰,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爭奪製空權的戰役。在這次戰爭中,德軍僅4天時間就擊落了英國75架飛機。一時間德軍士氣高漲,而對英國飛行員來說,這無疑是“血的四月”。為了改變空中的被動局麵,英國方麵匆忙向前線提供了兩種新型戰鬥機,一種是“駱駝”,另一種便是S.E.5。這兩種戰鬥機各具特色,互為補充,剛一投入使用就迅速扭轉了戰局。因此,在英國航空史上,S.E.5有著特殊的明星地位。
研製曆程
1916年11月,S.E.5型戰鬥機的原型機研製成功,其代號本意為“偵察實驗5型”,該機裝有1台111.9千瓦的發動機,但直到1916年底都未能安裝武器。此後,又有2架原型機進行了試飛。1917年4月,經過修改並安裝了武器的S.E.5型戰鬥機首次參戰,其結實的機體和強大的火力受到了飛行員的一致好評,被譽為“英國空軍之父”的特倫查德甚至稱讚它為“極端可怕的家夥”。
結構特點
S.E.5機身的前半段為木質半硬殼構造,後半段為木質骨架加亞麻蒙布的傳統構造,機頭呈方形,其內安裝有發動機及水冷卻器。該機還擁有幾何尺寸和形狀完全相同、略帶上反角的機翼,其中間有支柱和張線加強,這是一種堅固而保守的設計。此外,S.E.5上還裝備有2挺機槍,它們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安裝方式,其中一挺按常規安裝在機頭的發動機上方,另外一挺則沿弧形導軌安裝在上層機翼中間、飛行員頭頂上方,飛行員可根據需要站起來雙手握住機槍把手攻擊位於前上方的目標。
性能優良
S.E.5型戰鬥機具有機體堅固、爬升迅速、機動靈敏等優良性能,射擊時機體姿勢能保持穩定,尤其適合作高速脫離或“一打即走”的戰術,因而成為皇家空軍中的名機,被德國人視為“天敵”。從1917年4月23日至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效力於英國皇家航空隊的S.E.5型戰鬥機及其改進型S.E.5a共擊落敵機781架,自己損失289架。
深受喜愛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一批改裝了小功率發動機的S.E.5a型戰鬥機被民間收藏。1921年,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購置了8架這一型號的飛機,用於飛行競速體育活動。同年7月16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選手各駕駛3架S.E.5a型飛機,展開了一場飛行速度競賽,最後劍橋選手利用在較高高度飛行的機會,以平均190.79千米的時速飛行208千米而獲勝。更為可貴的是,在美國代頓的空軍博物館內,至今還收藏有1架S.E.5e型飛機(該型專為美國設計,共生產了56架)。
英國布裏斯托爾F.2B“鬥士”戰鬥機
F.2B 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9.08米 機長:8.35米 機高:3.15米
最大飛行速度:39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0000米 航程:675千米
動力裝置:1台星型空冷活塞發動機
武器裝備:4挺7.62毫米機槍
F.2B“鬥士”戰鬥機是英國使用的最後一種雙翼型單座戰鬥機,原型機於1934年9月首飛,次年,便得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訂購。“鬥士”的外形既保留了30年代初雙翼軍用機的種種特征,又初具40年代活塞戰鬥機的某些特征,如在上下層前後錯開達半個弦長的機翼之間,除依然保守地安排了支柱和張線外,還在基本呈流線型的機身上部設計了當時非常時髦的全封閉水泡形坐艙蓋,大大地改善了飛行員的工作環境。不過,其後機身的外表仍蒙著蒙皮,所以還不是全金屬機身。
使用概況
早期的“鬥士”由於配備較低動力的“武仙座”發動機,所以最高時速很少超過530千米。後來有450架改用了“墨林”發動機,由於發動機自身存在缺陷,導致這批飛機存在動力不足和穩定性不佳的劣勢。但是為了對抗德軍的閃電戰,英國還是讓“鬥士”參加了夜間的戰鬥任務。其中,25中隊和29中隊裝備有AI4型雷達的“鬥士”戰鬥機的表現相當出色,這成為德軍放棄對英國持續進行閃電戰的原因之一。此外,該機還參與了法國空戰、英倫三島的本土防空作戰和普利茅斯港的船塢保衛戰。1940年,“鬥士”又在挪威及亞洲的緬甸等地抵禦過德、日飛機的進犯。
後期改型
“鬥士”的後期改型被稱為“鬥士2”,它改裝了1台622千瓦“水星”8A發動機及一些適合於熱帶地區作戰的設備,並一直生產到1940年的4月。兩種型號共計生產了311架。
英國布裏斯托爾“鬥牛犬”戰鬥機
“鬥牛犬”Ⅱ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0.34米 機長:7.62米 機高:3.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583千克 實用升限:8230米
最大飛行速度:280千米/小時
20世紀20至30年代,由於英國對雙翼戰鬥機的依賴,使其在戰鬥機的設計方麵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雖然英國沒有生產出成功的單翼機,但是卻製造出了幾架一流的雙翼機,布裏斯托爾飛機公司製造的“鬥牛犬”戰鬥機就是其中的一種。該機是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裝備的一種戰鬥機,原型機於1927年5月17日進行了首飛,除裝備英國空軍外,還廣泛出口到其他國家,並一直服役到1937年,最後被“颶風”和“噴火”戰鬥機所取代。
結構特征
“鬥牛犬”戰鬥機的機翼和機身蒙有布皮,這使其具有了高抗拉強度的鋼質帶。和大多數兩次大戰期間的英國皇家飛機一樣,在“鬥牛犬”飛機的前機身兩側也裝有2挺前射機槍,其通過發動機罩進行射擊。但與同其對戰的1-153型飛機相比,“鬥牛犬”飛機卻配備有固定的起落架,而且飛機的尾翼輪也被滑雪橇所取代。
大量出口
1929年,拉脫維亞接收了5架“鬥牛犬”MK Ⅱ,之後,瑞典、丹麥和芬蘭等國也紛紛發出訂單。其中,芬蘭的“鬥牛士”是最後生產的一批,即MK IVA型,它配有大功率的電係統,以便在北極環境中作戰。這種係統能夠用於對槍炮的升溫,也可用於對機組人員所穿的飛行服進行電加熱。在1939年與俄羅斯對陣的“冬季之戰”中,芬蘭的17架MK IVA型飛機至少取得了5次勝利,並且有1架“鬥牛士”在“冬季之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幸存下來。
英國布裏斯托爾“英俊戰士”戰鬥機
“英俊戰士”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17.63米 機長:12.70米 機高:4.82米
最大起飛重量:11521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51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5791米
航程:2365千米
武器裝備:4門20毫米航炮,4挺12.7毫米機槍
1938年,麵對歐洲上空戰雲密布的態勢,英國人發現自己的裝備序列中既沒有裝備航炮的戰鬥機,也沒有夜間戰鬥機。憑著遠見卓識,布裏斯托爾飛機製造公司在尚未得到英國空軍答複的情況下,決定自費研製一種雙座、配備航炮的重型戰鬥機,這便導致了“英俊戰士”的出現。雖然“英俊戰士”的製造有點匆忙,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幾乎參加了歐洲戰場上的所有戰役,在英國上空的夜間截擊戰中發揮巨大的作用。
戰績不凡
從1940年9月初開始,“英俊戰士”陸續交付使用。最初的100架(MarkⅠ型)被用來組建4個夜間戰鬥機隊。參戰後,“英俊戰士”立刻表現出在速度和火力方麵的優勢,它隻需要一個短點射就可以使德國夜間轟炸機淩空爆炸。在隨後的對日作戰中,裝備“英俊戰士”Mk VIF的三個飛行中隊,以印度為基地對日軍位於緬甸和泰國的交通線進行攻擊。該機常巧妙避開雷達和目視偵查進入目標區,突然發動攻擊,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因此,在日軍中,“英俊戰士”有“悄聲死神”的別稱。
英國費爾利“蠅虎”戰鬥機
“蠅虎”MK Ⅰ型戰鬥機技術檔案
翼展:8.84米 機長:7.01米 機高:3.66米
最大起飛重量:1369千克 實用升限:5790米
最大飛行速度:214千米/小時 航程:500千米
動力裝置:1台298千瓦的阿姆斯特朗-西德利“美洲虎”Ⅲ或Ⅳ型14缸星型活塞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