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強盛的世紀,是中國人民奮起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世紀,是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世紀。
1904年是20世紀的第五個年頭。8月22日,20世紀的重要人物——鄧小平,誕生在四川省廣安州協興場姚坪裏——現在的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
牌坊村的“鄧家老院子”建於清朝末年,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分堂屋、廂房、殿堂、客房、臥室、磨粉房,還有農家院子必備的豬圈、牛舍。全部麵積大約700平方米。整個建築土木結構,青瓦覆頂,竹片為牆。四周茂林修竹,翠綠欲滴。
“鄧家老院子”外麵數十米處,正對著大門,是一個池塘,據說可以“聚寶”,是一個珍貴的“聚寶盆”。遠遠望去,“鄧家老院子”對麵數公裏處,正對著大門,是一座連綿起伏的山巒。據說,“鄧家老院子”所處的地理環境,“風水”極好。坐北朝南,有水有山,屬於一處可以保佑鄧氏家族大吉大利、大富大貴、吉祥如意的地方。
實事求是地說,“鄧家老院子”的“風水”,肯定非同尋常,因為主持修建“鄧家老院子”的鄧氏前輩,當時已經屬於當地的知名人物,建房蓋屋,一定會尋找著名的“風水先生”勘察一番,找一塊趨吉避凶、大吉大利、福及子孫的“風水寶地”。
“鄧家老院子”裏現在生長著的兩株鐵樹,是全國解放後從異地遷來的,一雄一雌,挺拔壯實,昂首挺立,十分茂盛。據當地人傳說,這兩株鐵樹汲取了鄧家老屋的地氣後,極有靈氣。1977年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恢複鄧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時,它們開出了百年難遇的奇花。從此,“小平複出,鐵樹開花”,成為美談。每到盛夏季節,兩株鐵樹繁花怒放,雄花高聳,狀若寶塔,色澤金黃;雌花繁茂,宛如滿月,香如蠟梅。兩株鐵樹爭奇鬥豔,蔚為壯觀,令人稱奇,成為“鄧家老院子”的一大景觀。據筆者實地考證,“小平複出,鐵樹開花”,實際上寄托著人民群眾對鄧小平恢複工作的美好願望。
鄧小平就是在這個四川農村的“鄧家老院子”裏長大,走出家門,走向重慶,走向中國,走向歐洲,走向世界,逐步成為“20世紀偉人”。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上學讀書後改名鄧希賢,從事地下工作時,又改名鄧小平。少年時代的鄧小平,活潑聰穎,好學善思。按照家長要求,鄧小平五歲進入農村私塾學習,主要課程是讀書、寫字和作文,讀書是其中的主課,要求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三字幼儀》等背得滾瓜爛熟,寫字、作文也要求相當嚴格。特別是規範的寫字訓練,使他練就了漂亮的毛筆字,為形成遒勁有力的“鄧體”書法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幼年起,鄧小平便受到嚴格的農村舊式初級教育。1911年,鄧小平七歲時,進入距家約1.5公裏的協興初級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學習國文、體操(即體育)、國畫等課程。國文教師鄧俊德經常向鄧小平和同學們講述清兵入關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曆史,進行反對清朝的教育,使愛國主義思想在鄧小平的心中牢牢紮下了根。
1915年秋天,鄧小平從協興小學堂轉學插班到廣安縣立高等小學堂十二班學習(現在的廣安縣財政局辦公室即為當年鄧小平讀書時的教室),學習的課程主要有國文、算術、理科(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曆史、地理、修身(道德教育)等新式教育課程。
在廣安高等小學,鄧小平度過了三年新式教育的學校生活,開始接觸“民主”與“科學”等進步思想。新的知識和新的社會風氣不斷撲麵而來,使少年鄧小平在知識增長的同時,眼界也大為開闊,逐漸立下淩雲壯誌。
1918年夏天,14歲的鄧小平進入廣安縣立中學讀書。這是一所1907年由科舉考試的“縣試”試棚改建的中學,主要課程有國文、數學、曆史、地理、化學、物理、博物、修身、體操等,與現代中學的課程設置已相差無幾。從1911年到1918年,鄧小平先後就讀於協興鄉初級小學堂、廣安縣高等小學堂、廣安縣立中學,受到了係統完整的中小學教育,為以後的知識進步奠定了初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