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中風

中風,一名卒中、類中,它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捶後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症。這種病概括近代之腦血管意外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以及腦栓塞、腦血栓形成等疾病,前者厲出血性中風,後者稱之為缺血性中風。

古代對中風的認識,以“厥”、“巔”來形容:故有“煎厥”、“薄厥”、“大厥”等名稱。實際上“厥”是氣血逆亂,發病迅猛,而“巔”指的是中風病位在腦,其發病機理則是“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據張山雷具體指出“肝陽化風,氣血並逆,直衝犯腦,形成氣火俱升,氣血上逆”、可見腦血管意外的關鍵是“氣上不下”,就是在某種誘因的影響下(痰濁、肝亢、火識、血淤)使血壓驟升,氣上不下,從而形成陽亢於上,有升無降,造成絡破血溢,此厲出血性中風的病機變化。

如果其人平素先有“內虧”,機體失養,生化不足,風痰挾火,上擾神明,多病絡塞血淤之缺血性中風。正如王清潤所說“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淤”,說明“內虧”又以氣虛為前提,因機體功能活動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行不利,濁痰不散,久則血結、痰壅、閉塞於腦,使其絡脈通行受阻則病“栓塞”之疾。

由於中風病多厲本虛標實之證,所以治療在急性卒倒之時,當以祛邪為先,後遺期又應以扶正為主;祛邪是耍在消除肝亢、痰濁、火熾、血結為前提,以保證減少腦組織不受濁邪之壓迫,才能使“氣複返”而收效。這就必須針對病因,采用醒腦、開竅、熄風、化痰、活血、瀉熱、通腑之法,以求“氣複返”的生機,後遺期應扶助正氣,通揚氣血,以求淤血得以吸收、消除,才能解除癱、痿之疾。

藥物療法

一、出血性中風

湯劑:清降醒腦飲

藥物組成:生石決30克、地龍20克、鉤籐15克、石酋蒲10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懷牛膝15克、赭石30克、瓜蔞15克、膽星10克、自薇10克,水煎服。

見症選藥:

1.昏迷,加鬱金、遠誌,兼取通關散吹鼻以通竅閉。

2.牙關緊閉,用烏梅肉捧牙以開口噤。

3.肝亢,加羚羊角、玳瑁、蒺藜、菊花、薄荷、天麻以平肝熄風。

4.出血,加生捭花、三七、大黃、大小薊以止血欲淤。

5.痰盛,加天竺食、竹瀝油、貝母、海浮石以豁戒。

6.心肝火盛,加山梔、膽草、川連以清泄火邪。

7.腑實,加大筆、玄明粉以通腑實。

8.陽閉,加羚羊角,灌入牛黃丸(熱盛)、至度丹(深昏迷)、紫雪丹(燥擾不安)。

9.陰閉,兼灌入蘇合香丸。

10.項強加首根、桂校、川芎以疏頸。

11.抽描,加薑蟲、全蠍、蜈蚣以止疼解抽。

12.頭痛,加川芎、葛根以止痛,

13.顱內血腫,加水蛭、土蟲、海藻、昆布以逐淤血。

14.顱內壓增高,:加澤瀉、豬苓、茯苓、白術、車前子以降低顱內壓。

15.躁擾不寐,加山梔、茯神、川連、合歡花、白芍、雞蛋黃(衝)。

16.嘔吐,加白蔻皮,桔皮、竹苑。

17.蛛網膜下腔出血。加丹皮,三七、赤芍、天麻,

18.高熱,風陽化火,加羚羊角、丹皮、黃芩,菊花,桑葉。

19.腦血管痙攣,加珍珠母、山羊角、白芍、天麻。

20脫症,改服人參、黃耆、附子、五味子、麥冬、山芋肉。厲氣虛靂用黨參濃煎以益氣生津,附子壯心陽,生地、阿膠涼血止血以護陰液,使氣有所依附;如二便失禁是脾陽脫,重用術、附以固守脾陽;大汗不止是衛外虛損,重用芪附以固守衛陽,這說明脫症以固其氣為主法,先使氣驟陽圓才能解除危急。

陽回之後,出現真陰虧損,虛陽浮越之麵赤足冷,虛煩不安,脈細弱或浮大無力者,當峻補真陰,溫腎扶陽,可投生地、巴戟、山芋肉、石斛、肉從蓉、五味子、咐子、太子參、肉桂、石萵蒲以益陰扶陽。

二、缺血性中風

湯劑:黃耆逐淤湯

藥物組成,黃耆20克、川芎10克、葛根10克、地龍10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