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就生活在這種複雜的派係紛爭之中。可他卻未能恰當地處理好各種矛盾,以至於樹敵太多,引起皇帝懷疑,造成了個人悲劇。有一次,太祖到汴梁(今河南開封)大會諸將,李善長和禦史中丞劉基在南京留守,李善長的親信李彬犯法,李善長向劉基求情,劉基置之不理,請示太祖恩準後,就殺掉了李彬。浙東地主集團本來是淮西集團的眼中釘,再加上這件事,結怨就更深了。
李善長與淮西派同僚也未能團結一致。早在太祖還做吳王時,李善長和徐達分別任右相國和左相國,他們因爭議出兵吳地一事而爭執不下,結果太祖聽從了徐達的策略,出師大捷。自此,兩人便不能和睦相處。湯和同李善長關係也不融洽。李善長有次借了湯和的士卒營建府邸,被湯和告了密狀,使太祖對李善長更加不放心了。當有人狀告李善長對胡惟庸私通北元一事匿而不報時,不少大臣紛紛上書,彈劾李善長,這更加快了李善長被殺的進程。可以說,李善長的冤死,也是明初各官僚集團間鬥爭的結果。
由此可見,李善長之死並不是偶然的。但是,李善長的死畢竟是冤枉的。因為,盡管他被以勾結胡黨謀逆之罪受誅,但卻無足夠的證據來證實這一罪名。距胡惟庸黨案發生已十年了,早已白發蒼蒼的李善長,怎麼有精力再去謀叛朝廷?他難道不願和家人一起過太平生活嗎?可最終太祖卻以殺大臣弭災為借口處死了他,真是荒唐透頂!況且,李善長家口七十餘人都隨著被殺,豈不是太冤枉了嗎?從李善長冤死一案,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明初的政治鬥爭是何等的殘酷!
許多正直的大臣深知李善長之冤。其中一位名叫王國用的人,為人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當時他官任虞部郎中,他分條陳述了李善長冤死的理由,並由明初名臣解縉代筆謄寫了一份奏折,呈給了太祖,訴說了李善長一案的冤情。
奏折的大意是說:“人們喜愛自己的兒子,一定比喜愛其兄弟的孩子更深,這是人之常情。李善長與胡惟庸的關係,不過是侄子那輩的親戚。假使李善長輔佐胡惟庸謀成大業,也不過是開國第一大功臣而已,能當上太師或國公。他家的男人不過能娶公主為妻,女人也不過被封為妃子罷了。況且李善長又怎麼不知道不可以僥幸心理謀求成功的道理?當年元朝鼎盛之時,想要謀求大業的人多得無法計算,可結果呢,沒有一個不被斬盡殺絕的。這些事情都是李善長經常看到的。人要是年紀大了,精力自然趕不上從前了,誰不想生活得安逸一些呢?苟且偷生,得過且過的想法,李善長是有的。他怎麼會被那些亡命之徒誘惑呢?況且,他的兒子還在侍奉陛下您,陛下您想,凡是做這種反叛朝廷事情的人,必定與您有深仇大恨,或是因形勢突變所致,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假若李善長父子去謀叛您,以求脫逃災禍,那麼他們必定不會像往常一樣起居自若。誰都沒有發覺他們有絲毫的行為不軌的跡象,若說他們有意背叛陛下您,是很難讓臣民信服的。如果說天象顯示出發生變亂,朝中大臣須應災,這種以殺人應驗天象的說法,怎麼能認為是上天的意思呢!如今李善長已不幸被殺身亡,臣在這裏懇求陛下您能明察此事,願您能在將來再處置這種事情時,以李善長的事作為借鑒。李善長被冤殺了,天下誰不這樣說:‘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李善長,他最後的下場又怎樣呢?’我擔心天下會大亂,中國將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願陛下您能多為大明的江山社稷想想啊!”
這份奏折呈上後,一直未有回音。其實,太祖心裏清楚,李善長不會謀反的,殺他的確沒有充足的理由。太祖殺李善長隻是出於當時政治上的考慮,說李善長私通胡黨謀叛隻是借口罷了。可是,太祖對王國用也找不出充足的理由指責他,再說人家講得句句在理,也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因而,太祖就裝著什麼都不知道,沒再給王國用任何答複。這份奏折也就被一直扣壓在宮中了。從此以後,這樁震驚朝野的大冤案就再也無人提起了。
成名欲隱退誣陷去官俸
——劉基之冤在明朝的開國功臣當中,有所謂“明初四先生”之稱,其中最著名的是劉基和宋濂。宋濂以文章博知著稱於世,劉基則以謀略出眾為曆代所傳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劉基稱之為自己的張子房(張良)。僅此一點即可看出,劉基在朱元璋眾謀士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劉基功成身退,欲求自保。但是,他卻受到誣陷,被削去官俸,憂鬱而死,其子也被逼跳井身亡。
生逢元末孤臣忠心
劉基劉基(公元1311—1375年)浙江青田人,字伯溫。劉基家是當地望族,他的曾祖父名劉濠,在宋朝末年任翰林掌書。宋朝被元滅亡後,青田人林融起兵反元,浙江的許多士大夫參與其事。這次起義被元軍鎮壓下去以後,元廷遣官窮查餘黨,當地許多士大夫受到株連。元朝使者帶著被株連者的名單,準備大肆誅殺。這個使者在劉濠家借宿,劉濠對使者盛宴款待,令其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時,劉濠放火燒了房子,使者所攜帶的名單也隨之被大火燒掉。於是,名單上被株連的人都因此而幸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