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著名的馬陵之戰發生了。這一年,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國派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統率大軍攻魏救韓。魏國也派名將龐涓和太子申帶兵十萬迎擊齊軍。孫臏采用退兵減灶的策略,誘敵深入。齊軍在撤退的第一天造了十萬個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第三天減到三萬,以迷惑魏軍。龐涓接連追趕了三天,見齊軍灶數越來越少,以為齊軍傷亡過半,便丟下步兵,隻帶一部分精銳部隊輕裝前進,兼程追趕。孫臏計算了魏軍的行程,在馬陵(今山東鄄城東北)設下埋伏。馬陵道路狹窄,澗深穀險,當魏軍夜間到達時,齊軍萬箭齊發,全殲魏軍。結果,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開始衰落下去。
第二年,商鞅向秦孝公分析了形勢,認為秦、魏兩國勢不兩立,魏國有高山險阻,同秦以黃河為界,而且占據了中條山以東的地形優勢。對它有利時,可以向西侵略秦國;對它不利時,可以向東發展。現在秦國已經富強起來了,魏國卻新敗於齊,諸侯也背叛了它,正好趁機伐魏。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一定會向東遷移;魏國東遷,秦國就占據了黃河天塹和中條山的險要地勢,得以控製東方各國。
秦孝公認為商鞅的分析很對,便派他率領秦軍,向東進攻魏國。魏國派公子印為將,統率魏軍迎擊秦軍。結果,公子印被俘,魏軍潰敗。經過這次失敗,魏國國庫空虛,力量削弱,不得不派使節把一部分河西地區歸還秦國,並向秦國講和。魏惠王想到公叔痤生前向他推薦商鞅的事,很感慨地說:“我不該不聽公叔痤的話呀!”但是,後悔已經晚了。
商鞅大敗魏軍,凱旋後,秦孝公把商、於(今陝西商縣西)等十五個邑封給了他。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國繼續攻魏,並渡過黃河,在岸門(今山西河津南)擊敗魏軍,俘虜了魏將魏錯。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國力空前強大起來,很快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後來秦始皇能夠統一中國,這與商鞅變法是密切相關的。
朝廷易主車裂之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秦孝公死前不久,一個名叫趙良的人去見了商鞅。
開始時,趙良吞吞吐吐,轉彎抹角。後來,他就左一個“孔子”,右一個“堯舜”,以這些“先王先聖”的“遺訓”作法寶,指責商鞅違背了“堯舜之道”,不準他們講話。並且,以古非今,反對商鞅的變法。
趙良對商鞅說:“你不循舊製,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集權,變革法製,這些都是不足以教化人民的。”“《書經》上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已經像早晨的露水一樣,危在旦夕,難道還想延年益壽嗎?何不把封給你的十五個邑交回去,到偏僻的地方去種種地、澆澆花,勸秦王起用隱居山林的人。”最後,他警告商鞅道:“秦王一旦死了,秦國要收拾你的人難道會少嗎?你的末日快到了!”
趙良的這段話說明舊貴族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趙良打出“為民請命”的旗號,抓住秦孝公病重的時機,迫使他放棄變法。但是,趙良的建議被商鞅拒絕了,商鞅決心要將新法貫徹到底。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即位,這就是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不久,商鞅告退。
舊貴族以為複辟的大好時機已到,他們紛紛聚集在公子虔的旗幟之下,掀起一股反對商鞅變法的逆流。公子虔的黨徒們大肆活動,他們有的誣告商鞅謀反,有的向秦惠王煽風點火,別有用心地對秦惠王說:“現在連秦國的婦女、兒童都知道商鞅之法,卻沒有人說是大王之法。這樣,商鞅反成了主,大王卻成了臣。何況商鞅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早早除掉他。”
秦惠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的一個關口,沒有過夜的地方。他想逃往魏國,魏國守將又不準商鞅入魏。商鞅便趕到於商,發動兵變,準備起兵反抗。結果,商鞅失敗被俘。秦惠王用最殘酷的刑罰把商鞅車裂示眾,還殺害了商鞅的全家,並恫嚇說:“沒有人再敢像商鞅那樣造反了吧。”在古代,車裂是一種極為殘酷的刑罰,民間也俗稱五馬分屍。其方法是,將犯人的四肢和頭係在馬車上,同時朝不同方向拉,將人體分解。
商鞅一生致力於地主階級的社會改革,並為推翻奴隸製、建立封建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漢代著名法家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所說,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後世”。但是,商鞅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必然打上剝削階級的烙印,擺脫不了剝削階級的局限性和軟弱性。他的變法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不可能依靠人民群眾,組織人民群眾。就是對於新興地主階級,他也沒有把他們的力量廣泛動員起來。因此,秦孝公一死,他就失去了支持者,沒有力量抵擋舊貴族的反撲,最後竟被車裂而死。
商鞅雖死,“秦法未敗”。秦國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相傳六代,基本上都沿用了商鞅的法製,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日益強大,奴隸主貴族的勢力日益削弱。而當時的中原各國卻法製不定,內亂頻繁。各國之間爾虞我詐,互相攻打。三晉人民紛紛入秦,更增加了秦國的力量。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秦國“沃野千裏,蓄積饒多”,號稱“天下之雄國”。在這個基礎上,秦始皇終於陸續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封建中央集權的局麵。高處不勝寒讒言毀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