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脈浮為風,脈緩為濕,雲為痹者,風與濕合而痹也;然非風痹疼痛之謂,故又曰痹非中風。所以然者,風得濕而變熱,濕應脾而內行,是以四肢不疼而苦煩,脾髒瘀熱而色黃。脾者四運之軸也,脾以其所瘀之熱,轉輸流布,而肢體麵目盡黃矣,故曰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癉。
趺陽脈數為熱者,其熱在胃,故消穀;脈緊為寒者,其寒在脾,故滿,滿者必生濕,胃熱而脾濕,亦黃病之原也。尺脈浮為傷腎者,風傷腎也;趺陽脈緊為傷脾者,寒傷脾也,腎得風而生熱,脾得寒而生濕,又黃病之原也。濕熱相合,其氣必歸脾胃,脾胃者,倉廩之官也,穀入而助其熱則眩,穀不消而氣以瘀,則胃中苦濁,濁氣當出下竅。若小便通,則濁隨溺去,今不通,則濁雖下流而不外出,於是陰受其濕,陽受其熱,轉相流被而身體盡黃矣。曰穀癉者,病雖始於風寒,而實成於穀氣耳。
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癉;腹如水狀,不治。
腎勞而熱,黑色上出,猶脾病而黃外見也。額於部為庭。《靈樞》雲:庭者,顏也。又雲:腎病者,顴與顏黑。微汗出者,腎熱上行,而氣通於心也。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者,病在裏在陰也。膀胱急者,腎熱所逼也。小便自利,病不在腑也。此得之房勞過度,熱從腎出,故名曰女勞癉。若腹如水狀,則不特陰傷,陽亦傷矣。故曰不治。
心中懊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癉。
懊,鬱悶不寧之意。熱內蓄則不能食,熱上衝則時欲吐,酒氣熏心而味歸脾胃也,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故名酒癉。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脈遲胃弱,則穀化不速,穀化不速,則穀氣鬱而生熱,而非胃有實熱,故雖下之而腹滿不去。傷寒裏實,脈遲者尚未可攻,況非裏實者耶。
夫病酒黃癉,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酒黃癉者,或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癉,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之濕熱,積於中而不下出,則為酒癉。積於中則心中熱,注於下則足下熱也。酒黃癉者,心中必熱,或亦有不熱,靜言了了者,則其熱不聚於心中,而或從下積為腹滿,或從上衝為欲吐鼻燥也。腹滿者,可下之,欲吐者,可因其勢而越之;既腹滿且欲吐,則可下亦可吐。然必審其脈浮者,則邪近上,宜先吐;脈沉弦者,則邪近下,宜先下也。
酒癉下之,久久為黑癉,目青麵黑,心中如啖蒜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酒癉雖有可下之例,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而後下之;不然,濕熱乘虛陷入血中,則變為黑癉。目青麵黑,皮膚不仁,皆血變而瘀之征也。然雖曰黑癉,而其原則仍是酒家,故心中熱氣熏灼,如啖蒜狀,一如懊之無奈也。且其脈當浮弱,其色雖黑當微黃,必不如女勞癉之色純黑而脈必沉也。
師曰:病黃癉,發熱煩渴,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而黃,肚熱,熱在裏,當下之。
煩、滿、燥、渴,病發於熱,而複以火劫之,以熱遇熱,相得不解,則發黃癉。然非內兼濕邪,則熱與熱相攻,而反相散矣,何癉病之有哉。故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明其病之不獨因於熱也。而治此病者,必先審其在表在裏,而施或汗或下之法。若一身盡熱而腹熱尤甚,則其熱為在裏。裏不可從表散,故曰當下。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脈沉者,熱難外泄;小便不利者,熱不下出,而渴飲之水與熱相得,適足以蒸鬱成黃而已。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腹滿舌痿,脾不行矣。脾不行者有濕,躁不得睡者有熱,熱濕相搏,則黃癉之候也。
黃癉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土無定位,寄王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黃者土氣也,內傷於脾,故即以土王之數,為黃病之期。蓋謂十八日脾氣至而虛者當複,即實者亦當通也。治之十日以上瘥者,邪淺而正勝之,則易治;否則,邪反勝正而增劇,所謂病勝髒者也,故難治。
癉而渴者,其癉難治;癉而不渴者,其癉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癉而渴,則熱方熾而濕且日增,故難治;不渴,則熱已減而濕亦自消,故可治。陰部者,裏之髒腑,關於氣,故嘔,陽部者,表之軀殼,屬於形,故振寒而發熱,此陰陽內外淺深微甚之辨也。
穀癉之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癉,茵陳蒿湯主之。
穀癉為陽明濕熱瘀鬱之證。陽明既鬱,榮衛之源壅而不利,則作寒熱;健運之機窒而不用,則為不食,食入則適以助濕熱而增逆滿,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茵陳、梔子、大黃,苦寒通泄,使濕熱從小便出也。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癉,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病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黃家日晡所本當發熱,乃不發熱而反惡寒者,此為女勞腎熱所致,與酒癉、穀癉不同。酒癉、穀癉熱在胃,女勞癉熱在腎,胃淺而腎深,熱深則外反惡寒也。膀胱急,額上黑,足下熱,大便黑,皆腎熱之征。雖少腹滿脹,有如水狀,而實為腎熱而氣內蓄,非脾濕而水不行也。惟是證兼腹滿,則陽氣並傷,而其治為難耳。硝石鹹寒除熱,礬石除痼熱在骨髓,骨與腎合,用以清腎熱也。大麥粥和服,恐傷胃也。
硝石礬石散方
硝石熬黃礬石燒等分
上二味,為散,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酒癉,心中懊,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酒家熱積而成實,為心中懊,或心中熱痛,梔子、淡豉徹熱於上,枳實、大黃除實於中,亦上下分消之法也。
梔子大黃湯方
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小便利,則濕熱除而黃自已,故利小便為黃家通法。然脈浮則邪近在表,宜從汗解,亦脈浮者先吐之之意。但本無外風而欲出汗,則桂枝發散之中,必兼黃芪固衛,斯病去而表不傷,抑亦助正氣以逐邪氣也。
桂枝加黃芪湯方(見水氣)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此治黃癉不濕而燥者之法。按《傷寒類要》雲:男子女人黃癉,飲食不消,胃脹,熱生黃衣,在胃中有燥屎使然,豬膏煎服則愈。蓋濕熱經久,變為堅燥,譬如①曲熱久則濕去而幹也。本草豬脂利血脈,解風熱,亂發消瘀,開關格,利水道,故曰病從小便出。
豬膏發煎方
豬膏半斤亂發如雞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千金》雲:太醫校尉史脫家婢黃病,服此,胃中燥糞下,便瘥,神驗。
黃癉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此正治濕熱成癉者之法。茵陳散結熱,五苓利水去濕也。
茵陳五苓散方
茵陳十分末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黃癉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腹滿小便不利而赤為裏實,自汗出為表和。大黃硝石亦下熱去實之法,視梔子大黃及茵陳蒿湯較猛也。
大黃硝石湯方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煮,取一升,頓服。
黃癉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便清自利,內無熱征,則腹滿非裏實,喘非氣盛矣。雖有癉熱,亦不可以寒藥攻之。熱氣雖除,陽氣則傷,必發為噦。噦,呃逆也。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溫胃止噦,噦止然後溫理中髒,使氣盛而行健,則喘滿除,黃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癉也。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腹痛而嘔,病在少陽,脾胃病者,木邪易張也。故以小柴胡散邪氣,止痛嘔,亦非小柴胡能治諸黃也。
柴胡湯方(即小柴胡湯,見嘔吐)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小便利者,不能發黃,以熱從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黃不去,知非熱病,乃土虛而色外見,宜補中而不可除熱者也。夫黃癉之病,濕熱所鬱也。故在表者汗而發之,在裏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濕而燥者,則變清利為潤導,如豬膏發煎之治也;不熱而寒,不實而虛者,則變攻為補,變寒為溫,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證錯出者,則先治兼證而後治本證,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論黃癉一證,而於正變虛實之法,詳盡如此,其心可謂盡矣。
附方
瓜蒂散:治諸黃。
按《刪繁方》雲:服訖,吐出黃汁,亦治脈浮欲吐者之法也。
《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癉。
麻黃三兩
上一味,以美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驚則氣亂,故脈動;悸屬裏虛,故脈弱。動即為驚者,因驚而脈動,病從外得;弱則為悸者,因弱而為悸,病自內生;其動而且弱者,則內已虛,而外複幹之也。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尺脈浮,知腎有遊火;目睛暈黃,知肝有蓄熱,衄病得此,則未欲止。蓋血為陰類,為腎肝之火熱所逼而不守也。若暈黃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獨肝熱除,腎熱亦除矣,故其衄今當止。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血從陰經並衝任而出者則為吐,從陽經並督脈而出者則為衄,故衄病皆在陽經。但春夏陽氣浮,則屬太陽;秋冬陽氣伏,則屬陽明為異耳。所以然者,就陰陽言,則陽主外,陰主內;就三陽言,則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也。
或問衄皆在陽是已,然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非陰中事乎?曰:前所謂尺脈浮,目睛暈黃者,言火自陰中出,非言衄自陰中來也。此所謂太陽、陽明者,言衄所從出之路也,誰謂病之在陽者,不即為陰之所迫而然耶。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血與汗皆陰也,衄家複汗,則陰重傷矣。脈者血之府,額上陷者,額上兩旁之動脈,因血脫於上而陷下不起也。脈緊急者,寸口之脈血不榮而失其柔,如木無液而枝乃勁也。直視不眴不眠者,陰氣亡則陽獨勝也,經雲:奪血者無汗。此之謂夫。
病人麵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麵無色,血脫者色白不澤也;無寒熱,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脈必浮大,陽氣重也;衄因內傷者,其脈當沉弦,陰氣厲也,雖與前尺脈浮不同,其為陰之不靖則一也。若脈浮弱,按之絕者,血下過多,而陰脈不充也。煩咳者,血從上溢,而心肺焦燥也。此皆病成而後見之診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脈數身熱,陽獨勝也;吐血咳逆上氣不得臥,陰之爍也。以既爍之陰,而從獨勝之陽,有不盡不已之勢。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酒之熱毒,積於胃而熏於肺則咳,久之肺絡熱傷,其血必隨咳而吐出。雲此因極飲過度所致者,言當治其酒熱,不當治其血也。
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此條已見虛勞病中,仲景複舉之者,蓋謂亡血之證,有從虛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亡血者亡其陰也,更發其表,則陽亦傷矣。陽傷者外不固,故寒栗;陰亡者內不守,故振振動搖。前衄血複汗,為竭其陰,此則並亡其陽,皆所謂粗工嘻嘻者也。
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病者如有熱狀,煩滿,口幹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此二條辨瘀血之見證。胸滿者,血瘀而氣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榮也;口燥欲漱水者,血結則氣燥也;無寒熱,病不由表也;脈微大來遲,血積經隧,則脈澀不利也;腹不滿,其人言我滿,外無形而內實有滯,知其血積在陰,而非氣壅在陽也。故曰為有瘀血。
如有熱狀,即下所謂煩滿口幹燥而渴也;脈無熱,不數大也。有熱證而無熱脈,知為血瘀不流,不能充澤所致,故曰此為陰伏。陰伏者,陰邪結而伏於內也,故曰當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此但舉火邪二字,而不詳其證。按《傷寒論》雲: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又曰: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仲景此條殆為驚悸下血備其證歟。桂枝湯去芍藥之酸,加蜀漆之辛,蓋欲使火氣與風邪一時並散,而無少有留滯,所謂從外來者,驅而出之於外也。龍骨、牡蠣。則收斂其浮越之神與氣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四兩牡蠣五兩熬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
上為末,以水一鬥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發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甘,不能發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於此哉。
半夏麻黃丸方
半夏麻黃各等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按,《仁齋直指》雲:血遇熱則宣行,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者,此幹薑、艾葉之所以用也。而血既上溢,其浮盛之勢,又非溫藥所能禦者,故以柏葉抑之使降,馬通引之使下,則妄行之血順而能下,下而能守矣。
柏葉湯方
柏葉幹薑各三兩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千金》加阿膠三兩,亦佳。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下血先便後血者,由脾虛氣寒失其統禦之權,而血為之不守也。脾去肛門遠,故曰遠血。黃土溫燥入脾,合白術、附子以複健行之氣,阿膠、生地黃、甘草,以益脫竭之血,而又慮辛溫之品,轉為血病之厲,故又以黃芩之苦寒,防其太過,所謂有製之師也。
黃土湯方
甘草幹地黃白術附子阿膠黃芩各三兩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豆當歸散主之。(方見狐惑)
下血先血後便者,由大腸傷於濕熱,而血滲於下也。大腸與肛門近,故曰近血。赤小豆能行水濕,解熱毒,當歸引血歸經,且舉血中陷下之氣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心氣不足者,心中之陰氣不足也,陰不足則陽獨盛,血為熱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黃、黃連、黃芩,瀉其心之熱,而血自寧。寇氏雲:若心氣獨不足,則當不吐衄也,此乃邪熱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此說亦通。《濟眾方》用大黃、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熱涼血,亦瀉心湯類耳。
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校注:
①(yǎn演):原指覆蓋他物,使之變性。此為緊密覆蓋的意思。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癰膿,胃中有癰,膿從嘔出也。是因癰膿而嘔,膿盡癰已,則嘔自愈,不可概以止吐之藥治之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陽將複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屬飲家。嘔家本渴,水從嘔去故也;今反不渴者,以宿有支飲在心下,愈動而愈出也,故曰此屬支飲。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令脈反弦,故名曰虛。
脈數為熱,乃不能消穀引飲而反吐者,以發汗過多,陽微膈虛所致,則其數為客熱上浮之數,而非胃實氣熱之數矣。客熱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穀也。脈弦為寒,乃不曰寒而曰虛者,以寒在於上,而醫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陰寒外加之弦,而為胃虛生寒之弦矣。胃虛且寒,陽氣無餘,則朝食暮吐而變為胃反也。讀此知數脈弦脈,均有虛候,曰熱曰寒,蓋淺之乎言脈者耳。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因數為客熱,而推言脈微而數者,為無氣而非有熱也。氣者榮之主,故無氣則榮虛;榮者血之源,故榮虛則血不足;榮衛俱虛,則胸中之積而為宗氣者少矣,故胸中冷。
合上二條言之,客熱固非真熱,不可以寒治之,胸中冷亦非真冷,不可以熱治之,是皆當以溫養真氣為主。真氣,衝和純粹之氣,此氣浮則生熱,沉則生冷,溫之則浮焰自收,養之則虛冷自化;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則真氣愈虛,寒熱內賊,而其病益甚矣。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此因胃氣無餘,變為胃反,而推言其病之並在於脾也。夫胃為陽,脾為陰。浮則為虛者,胃之陽虛也;澀則傷脾者,脾之陰傷也。穀入於胃而運於脾,脾傷則不能磨,脾不磨則穀不化。而朝食者暮當下,暮食者朝當下。若穀不化,則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夫脾胃,土也。土德本緩,而脈反緊,則肝有餘;土氣本和,而脈反澀,則血不足,髒真不足,而賊邪有餘,故曰難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者,邪在上而氣方逆,若遽下之,病氣必與藥氣相爭,而正乃蒙其禍矣。否則裏虛邪入,病氣轉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
噦而腹滿者,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也,與病人欲吐者不同,故當視其前後二陰,知何部不利而利之,則病從下出,而氣不上逆,腹滿與噦俱去矣。
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胸中,陽也。嘔而胸滿,陽不治而陰乘之也。故以吳茱萸散陰降逆,人參、薑、棗補中益陽氣。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幹嘔吐涎沫,上焦有寒也;頭者諸陽之會,為陰寒之邪上逆而痛,故亦宜茱萸湯,以散陰氣而益陽氣。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邪氣乘虛,陷入心下,中氣則痞;中氣既痞,升降失常,於是陽獨上逆而嘔,陰獨下走而腸鳴。是雖三焦俱病,而中氣為上下之樞,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黃連、黃芩苦以降陽,半夏、幹薑辛以升陰,陰升陽降。痞將自解。人參、甘草則補養中氣,以為交陰陽通上下之用也。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斤,洗黃芩幹薑人參各三兩甘草三兩炙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幹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此傷寒熱邪入裏作利,而複上行為嘔者之法;而雜病肝胃之火,上衝下注者,亦複有之。半夏、生薑散逆於上,黃芩、芍藥除熱於裏;上下俱病,中氣必困,甘草、大棗合芍藥、生薑,以安中而正氣也。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芍藥一兩半夏半升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嘔吐穀不得下者,胃中有飲,隨氣上逆,而阻其穀入之路也。故以半夏消飲,生薑降逆,逆止飲消,穀斯下矣。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病膈間有痰飲也;後思水者,知飲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之義。夫飲邪已去,津液暴竭,而思得水;設不得,則津亡而氣亦耗,故當急與。而嘔吐之餘,中氣未複,不能勝水,設過與之,則舊飲方去,新飲複生,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豬苓散方
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脈弱便利而厥,為內虛且寒之候。則嘔非火邪,而是陰氣之上逆;熱非實邪,而是陽氣之外越矣,故以四逆湯救陽驅陰為主。然陰方上衝,而陽且外走,其離決之勢,有未可即為順接者,故曰難治;或雲嘔與身熱為邪實,厥利脈弱為正虛,虛實互見,故曰難治。四逆湯舍其標而治其本也,亦通。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幹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而發熱,邪在少陽之經,欲止其嘔,必解其邪,小柴胡則和解少陽之正法也。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半夏一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胃反嘔吐者,胃虛不能消穀,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脈本下行,虛則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參、白蜜益虛安中。東垣雲:“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此大半夏湯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