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又稱《金匱要略方論》,或簡稱《金匱》,為東漢醫家張仲景所撰。《傷寒雜病論》中的雜病部分,約成書於公元3世紀初。《傷寒雜病論》經晉代王叔和整理編次後,雜病部分一度散佚,至宋仁宗時方才整理而成。全書共3卷,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金匱要略》為我國最早係統論述雜病的專著,全麵總結了東漢以前的診療經驗,被後世奉為經典,為學醫必讀之書。
本次校注是以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趙開美的《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方論》為底本,以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吳勉學的《古今醫統正脈全書·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為主校本,參考何任的《金匱要略校注》整理而成。方歌部分則參考2004年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新校注陳修園醫書·第四輯》及200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的《金匱方歌括白話解》。
為保持原貌,對全書內容不刪節,但凡底本明顯錯漏之處,直接在原文中改正,不出說明;底本可改可不改之處,一律保存原貌;異體字均改為通行文字,不出說明。為方便閱讀,本次校注隻對書中難字、冷僻字進行注解,加注漢語拚音、直音字以及詞義,並用楷體加以表示。
對難字、生僻字及異體字的注釋,主要參考了《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及相關的工具書,根據文義的內容,選擇最恰當的詞義進行注釋,以冀能為讀者流暢地通讀本書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