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氣體吸收池法測定氣體樣品需使用氣體吸收池,常用氣體吸收池的光路長度為10cm。通常先把氣體吸收池抽空,然後充以適當壓力(約6.7kPa)的供試品測定。也可用注射器向氣體吸收池內注入適量的樣品,待樣品完全氣化後測定。
(6)試樣的製備方法除另有規定外,用作鑒別時應按照藥典委員會編訂的《藥品紅外光譜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二卷(2000年版)與第三卷(2005年版)收載的各光譜圖所規定的製備方法製備。具體操作技術可參見《藥品紅外光譜集》的說明。
用作晶型、異構體限度檢查或含量測定時,試樣製備和具體測定方法均按藥典各品種項下有關規定操作。
2.測量操作
(1)環境條件紅外實訓室的室溫應控製在15~30℃,相對濕度應小於65%,適當通風換氣,以避免積聚過量的二氧化碳和有機溶劑蒸氣。
供電電壓和接地電阻應符合儀器說明書要求。
(2)背景補償或空白校正記錄供試品光譜時,雙光束儀器的參比光路中應置相應的空白對照物(空白鹽片、溶劑或糊劑等);單光束儀器(常見的傅裏葉變換紅外分光光度計)應先進行空白背景掃描,掃描供試品後扣除背景吸收,即得供試品光譜。
3.結果判定
紅外光譜在藥品分析中,主要用於定性鑒別和物相分析。定性鑒別時,主要著眼於供試品光譜與對照光譜全譜譜形的比較,即首先是譜帶的有與無,然後是各譜帶的相對強弱。若供試品的光譜圖與對照光譜圖一致,通常可判定兩化合物為同一物質(隻有少數例外,如有些光學異構體或大分子同係物等)。若兩光譜圖不同,則可判定兩化合物不同。但下此結論時,須考慮供試品是否存在多晶現象,純度如何,以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幹擾。采用固體樣品製備法,如遇多晶現象而使實測光譜與標準光譜有差異時,一般可按照《藥品紅外光譜集》中所載重結晶處理法或與對照品平行處理後測定。但如對藥用晶型有規定時,則不能自行重結晶。
其他影響常可通過修改製樣技術而解決。由於各種型號的儀器性能不同,試樣製備時研磨程度的差異或吸水程度不同等原因,均會影響光譜的形狀。因此,進行光譜比對時,應考慮各種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
五、注意事項
(1)采用壓片法時,以溴化鉀最常用。若供試品為鹽酸鹽,可比較氯化鉀壓片和溴化鉀壓片法的光譜,若二者沒有區別,則使用溴化鉀。
(2)供試品研磨應適度,通常以粒度2~5μm為宜。
(3)壓片法製成的片厚在0.5mm左右時,常可在光譜上觀察到幹涉條紋,對供試品光譜產生幹擾。一般可將片厚調節至0.5mm以下即可減弱或避免。也可用金相砂紙將片稍微打毛以去除幹擾。
(4)測定樣品時的掃描速度應與波長校正的條件一致(快速掃描將使波長滯後)。製成圖譜的最強吸收峰透光率應在10%以下,圖譜的質量應符合《藥品紅外光譜集》的要求。
(5)使用預先印製標尺記錄紙的色散型儀器,在製圖時應注意記錄筆在紙上縱橫坐標的位置與儀器示值是否相符,以避免因圖紙對準不良而引起的誤差。
(6)壓片模具及液體吸收池等紅外附件,使用完後應及時擦拭幹淨,必要時清洗,保存在幹燥器中,以免鏽蝕。
(7)用於製劑紅外鑒別時,在品種正文中必須詳細規定樣品的前處理方法,如輔料幹擾不能完全排除,可規定待測成分的3~5個特征譜帶用於鑒別。
(8)常見的外界幹擾因素:大氣吸收、溶劑蒸氣、幹涉條紋、儀器分辨率的不同和不同研磨條件的影響。
六、考核標準
優秀:能準確、熟練地完成操作環節,不出現差錯,操作總體正確率在90%以上。口試中能準確回答問題,思路清晰。筆試和回答問題準確率高。總體答對率在90%以上。
合格:出現少量差錯、在老師的提醒下能完成現場操作,操作正確率在60%以上。口試中能較準確回答問題,思路較清晰。筆試和回答問題準確率尚可。總體答對率在60%以上。
不合格:達不到合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