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衝突交融中的湖湘文化——從近代走向現代的曆史抉擇》一書即將出版了,這是彭大成先生在湖湘文化研究領域奉獻給我們的又一部力作。出於對湖湘文化的興趣,幾年前我就拜讀過彭先生的《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知識層麵受益匪淺的同時,更有感於彭先生的精神。為寫此書,彭先生“獨居毛澤東家鄉韶山近十年,寒來暑往,夜以繼日,筆耕不倦”(引自《湖湘文化與毛澤東》前言),可見彭先生做學問的紮實和執著;這部書幾經修改、頗費周折才得以出版,足見一位學者追求湖湘文化真諦的虔誠和艱辛。正是執著和艱辛,才有他以後的成就和殊榮。《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在湖南引領了一個湖湘文化研究的風氣”(引自李建國《湖湘文化與毛澤東》再版編後記),且被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張靜如教授稱作“一部開拓性的著作”。這部具有學術影響的開拓性著作使彭先生成為知名的學者。但彭先生並未滿足於此,他依然眷戀著、鍾情於湖湘文化的研究,甘於寂寞為文,不斷開拓與深化湖湘文化研究的新領域,正如他自己在這部新作《序言》中所說:“從我開始撰寫《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一書到現在,時光已流逝了整整27年,我已從滿頭青絲變成兩鬢斑白。”繼《湖湘文化與毛澤東》之後,他又寫出了《魏源與西學東漸——中國走向近代化的艱難曆程》,連同這部新專著合為湖湘文化研究三部曲。彭先生在學術理論園地裏能幾十年如一日,不懈耕耘,樂此不疲,且成果豐碩,令人敬重和欽佩。

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審讀彭先生的稿件的,遇到審讀中出現的問題隨時向他請教。有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審讀中我認為原稿的第十二章“‘新民學會’一代新英的聚集與崛起”與第十三章“新文化運動中的英猛鬥士與西方新學說的積極引進者”順序應該調換一下,這樣前後的內容更加連貫,文章的結構更加嚴密。我向彭先生闡述了我的意見。彭先生認真斟酌後告訴我,他認為我的建議比較合理,予以采納。一位學者謙虛、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該著的創新之處,作者本人在後記已經論及,不再贅言。在此我想談談對這部專著的粗淺認識。

這部專著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遵循曆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以中國近現代史為軸線,貫穿了優秀的湖湘人士在中西文化衝突中為國家民族的進步所作的思想探索和艱難奮爭曆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倡言:“道莫盛於趨時”,這是湖湘文化求變精神的曆史前奏。在中西文化衝突中,一批批湖湘英才站在文化變革的最前沿,順應中國社會發展的潮流,以開放的精神吸納西方先進文化有益的東西,實現文化的轉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以敢於爭先的勇氣擔當曆史重任,成為社會變革運動的倡導者和實施者,推動中國從近代化走向現代的進程,體現了湖湘知識群體“經世致用”、“求新”、“思變”、“敢為天下先”的人格魅力。

該著突出活躍在中國曆史舞台上曾對曆史發展有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湖湘仁人,以信而有征的史料,注意從人物的時代、階級、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與同時代人的比較中進行探究,條分縷析,鉤玄發微,內容翔實,史料豐富,並挖掘出過去未被發現的新史料,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是這部書的顯著特點。如戊戌變法篇中對改革英烈唐才常的改革主張以及“富國”、“新民”、“維權”、“建交”、“改製”、“保種”、“促大同”思想,史料挖掘得很新,論述細致;新文化運動篇中對楊昌濟“推廣歐洲全日製普通國民教育,主張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思想,論述也比較深入,見解獨特。

本書能給我們帶來這樣的思考:近代湖湘的政治文化崛起,成就了一代代影響近現代中國的經世英豪,如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唐才常等革新誌士,辛亥革命中的黃興、蔡鍔、宋教仁等革命英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革命領袖。湖湘文化有很強的政治內涵,因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創造了巨大的政治事功。但湖湘文化過於偏重政治,以政治為中心,則難以適應以經濟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