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硝煙彌漫,我們的主人公子產,就此在曆史的塵跡中出現。他,18歲,就擁有了非凡的政治遠見。他,29歲,任職為卿,在外交上憑借他的博聞與風度,與周圍強國巧妙周旋,連孔子都對他大加稱讚。他,40歲,執政鄭國,開始了一場劃時代的改革,抓穩定,搞生產,將封建的帷幕緩緩拉開……讓我們一起走近子產。
子產子產(公元前582—前522年),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鄭穆公之孫,公子發(即子國)之子,名僑,子產是其字,又字子美。他的家族就是“七穆”之一,即所謂“國氏”。在當時,公子的兒子稱公孫,故他又被叫做公孫僑。以父為字,故又叫做國僑。公元前554年(29歲)任鄭國卿。公元前543年(40歲)任鄭國執政,他任職期間,實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軍賦;鑄刑書於鼎,為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張保留鄉校、聽取國人意見,善於因才任使,采用“寬猛相濟”的治國方略,將鄭國治理得井然有序。
子產治國特別注意策略,他一方麵照顧大貴族的利益,團結依靠多數;一方麵對個別貪暴過度的貴族斷然給以懲處,以維護政府威信。他不毀鄉校,允許國人議論政事,並願意從中吸取有益的建議。而對自認為有利於國家的改革,卻不顧輿論反對,強製推行。對於晉、楚兩霸,他既遵照傳統禮製謹慎奉事,不給對方尋釁的借口,又在有條件時大膽抗爭,駁斥其無理苛求。他宣稱“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反對迷信鬼神星象,卻又承認貴族橫死能為厲鬼,而要將其子孫立為大夫加以安撫。
在他身上,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他被孔子稱為仁人、惠人,是守舊的士大夫景仰的人物,卻又“鑄刑書”,公布成文法典,執行嚴格統治人民的“猛政”,創立加重剝削的“田洫”、“丘賦”等新製以“救世”。這說明子產是一位務實的政治家,他雖然力圖維護傳統的舊製,卻不能不適應形勢的變化而實行必要的改革。子產曾指出:“眾怒難犯,專欲難成”,“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就是說,治國必須照顧多數人的願望和要求,一意孤行則不能成功。他又說:“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即遇事應胸有成竹,執行中要堅持既定規劃而不輕易越軌。他還注意搜羅人才,用其所長,並能廣泛聽取建議,擇善而從。子產執政之初,改革措施也曾遭到廣泛斥責,但他不為所動,堅決推行。其後改革成效顯著,人們又普遍歌頌他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