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從皇宮到博物館(1 / 3)

如前所述,沈陽故宮緊係清王朝的命運,走過了由盛至衰的曆史進程後,再經過民國初期的戰亂,已然麵目皆非,處於建築頹敗、藏品不保、多方占據的境地。直至20世紀中葉,其隨著世界文化大勢進入博物館階段,賦予它保護古代文化和民眾教育的新功能,才使這座沒落王朝的皇家宮殿又具有了生命力。自 1926 年開始,中經偽滿時期,至解放前夕,這裏先後建有東三省博物館、奉天故宮博物院、國立沈陽博物院,於新中國建立後又成立了沈陽故宮博物館,不僅實現了由皇宮向近代社會文化教育設施的重大轉換,而且也使這座古老建築群,因妥善保護得以完整存留至今。

第一節“東三省博物館”的創立

關於在盛京皇宮建立博物館,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人提及。1925年隨著皇室最後解體,盛京皇宮被奉天地方政府接管,始為日後博物館的建立創造了時機和條件。是年10月10日,北京故宮於“內廷”部分成立“故宮博物院”。作為模式和先導,此事對於盛京皇宮今後的使用產生了最為直接的影響。不久,奉天省省長莫德惠即首先提議並經省議會通過,決定在奉天故宮舊址內設立“東三省博物館”。並於1926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以前國會議員仇玉珽為館長,下設管理、文牘、會計、庶務四股機構,啟動籌備工作。

籌備處建立後,麵臨館舍殘破、藏品有限、經費不足等實際情況,先行製定了整修房舍、征集物品兩項計劃,據此開始對其所屬的大清門、崇政殿、清寧宮一線宮殿建築進行整修及著手征集藏品。首先,是對殘漏建築的逐一補修,然後將崇政殿連同左右翊門以及飛龍閣、翔鳳閣、霞綺樓、日華樓、協中齋、師善齋、鳳凰樓、永福宮、衍慶宮、關雎宮、麟趾宮、清寧宮等十幾處房屋內部,予以重新整裱。次年4月又對上述宮殿內外門柱進行統一修整和油飾妝新,由此“收拾整理出可供日後展覽所用的陳列場地”。其間,籌辦處於是年7月,擬定了枟東三省博物館征集物品簡章枠,並經省長公署批轉,通令省內各縣及轉谘吉、黑兩省協助征集可供陳列的古物和民俗物品,但多數縣區未作響應,所征物品,僅有奉省北鎮縣知事王文璞所贈當地萬紫山遼宮遺址出土的一枚琉璃瓦件、懷德縣士紳趙晉勳贈送之清成親王枟詒晉齋法帖枠刻石三十六方,加之國畫家楊令茀女士所贈自製頤和園模型三項件。以現有藏品數量,於陳列展覽仍欠不足,唯有另辟新徑。1928年春,省長莫德惠與來沈任教的楊令茀商定,請她以北京故宮文華殿所陳帝王像做底本,為東三省博物館臨摹複製一批曆代帝王畫像,共九十六幅,分批交付籌辦處使用。是年5月“熙春和日之際”,博物館在其部分畫像運到沈陽後,即刻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麵的公開展覽。

昔日皇宮、時日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引起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此次展覽自5日起僅辦六天,來此參觀者竟達十萬人次以上,可謂盛況空前 。但不久奉係軍隊戰敗撤回東北,張作霖回沈途中遇難,東北局勢趨於緊張,博物館籌備工作也因館舍被軍隊占用而陷入停頓狀態。

第二節 博物館的改組和開放

1928年冬,奉天省政府以東三省博物館“規製未閎,應行擴充”為由,決定在籌備兩年的原館基礎之上,建立曆史博物館及圖書館。事先,省長翟文選通過張學良將軍幫助,收回了博物館部分房舍。12月,又請出當年熱衷於倡導設立大內博物館的“博物君子、考訂專家”金梁做委員長,組成以省教育廳廳長王毓桂、沈陽市市長李德新、省教育會會長馮廣民等人為成員的新一屆籌備委員會。金梁上任後,致函省政府請將博物館名稱改為“奉天故宮博物院”,並擬訂博物館章程呈報省署。後經議會討論,以“奉天故宮規模狹窄”為通盤考慮,決定將原擬“曆史博物館”名改稱“奉天博物院籌辦處”,下設古物、圖書二部,分係統籌備管理。1929年1月,省政府批準奉天博物院籌辦章程,委任金梁為委員長暫代院務,仇玉珽代為古物部長,馮廣民代任圖書部部長,戴裕忱代為總務處長,各派員司用作籌建諸項事宜。隨即籌備處擬定了點查、修理、陳列、開放、編審、調查等六項大綱,並準備從清理奉天皇宮舊藏入手正式開展籌辦工作。其間,經省議會提議、省政府批準,籌辦處獲準在盛京皇宮遺物中揀選適當物品,以備陳列展覽。身為委員長的金梁曾於光宣之際以奉天旗務處總辦之職,兼管盛京內務府事務,對故宮所藏很熟悉,東、西七間樓舊存鑾駕及書籍便為其當年經手所封存。在清點過程中“急往啟視,逐一檢查,選取陳列”。在他指點下清點工作進行順利。不久,奉天省因於年前12月29日東三省易幟改稱為遼寧省,歸屬於國民政府。奉天博物院之稱亦不宜使用,加之籌備工作已基本結束,遂複稱昔日舊名正式成立東三省博物館,任命仇玉珽為館長,金梁為委員長,在各展室布置就緒後,於4月正式對外開放。開館初,僅有崇政殿、清寧宮、永福宮、衍慶宮、關雎宮、麟趾宮六個陳列室,分別展出寶座屏風、鑾駕鹵簿儀仗、清宮祭祀用物、宮廷樂器、皇家用門神對聯等百餘件清宮原藏物品。之後,又增加協中齋禦用瓷器展覽。每到星期日、節日和紀念日即博物館開放日,門票每人次為現洋二角,軍人、學生減半。據統計,自開放日起至次年6月,觀眾多達六萬九千餘人次。為使觀者“一覽了然”,博物館編有枟東三省博物館古物陳列說明冊枠,以助人們對曆史和文物的了解。金梁在冊敘中言:“籌辦三月,規模略具定期展覽,識者稱歎,此焉足以言博物,抱殘守缺亦聊備考古之資而已”。

1930年10月,為擴充館務求得發展,東三省博物館再一次改組。首先是從製度上加以完善,在省政府直接參與下製定了枟東三省博物館簡章枠,內列辦館宗旨、搜存古物範圍、隸屬關係、機構編製、組織管理等十條章程,作為對其改組和該館正常管理的依據。隨即按其章程任命金梁為委員長主持館務,由政府聘任包括常務委員在內的十一人為委員,分管和協理應辦各事,就此重新組成了博物館的領導機構。仍設器物、圖書二部,各設部長一人,由常務委員二人分掌。並研究製訂了“東三省博物館器物部搜集、保存、閱覽辦法”六條;“東三省博物館圖書部搜集、保存、閱覽辦法”十條;“東三省博物館展覽規則”十條,以及“東三省博物館職員辦事細則”十二條等項具體的細化規章,為其陳列、展覽、征集、保管等項館務工作提供了保證。

改組後的東三省博物館,健全了各項法規,改變了以往“名稱分歧,事權不一”的局麵,各方麵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突出業績當為館藏文物數、質量的增加。在此之前的1929年末,省政府將其收存的金州副都統銀製官印一、永陵守司銅質關防印二,加之當年接收清宮物品時移送省署保管的一批宮廷文物,一並交還博物館保存,計有法帖十四種、書畫十八件、刻經一件、繡品二件、銅器九件、瓷器十一件、漆器一件、供器十二件、玉石十三塊。這些曾儲於皇宮的遺物,對於在故宮遺址中建立的博物館來說更顯珍貴。此後通過征集和捐贈又有新物品入藏,1929 年至1931年市政公所進行城市規劃和改造時,拆除了城門等舊有建築,將鍾樓內定更鍾、鼓樓內石碑,懷遠門、撫近門的滿漢文磚額等,陸續送至博物館收藏。1930年冬,博物館常務委員卞鴻儒奉省府之差,隨中央研究院考古學家梁思永赴林西地進行田野挖掘,將帶回之出土石器、陶器及遼陵內契丹文哀冊拓本等,全部交與博物館保存。本年,博物館又有幸收到張學良、翟文選、袁金鎧、洪維國、金毓黻等社會名人捐贈的墓誌、拓片等數件古物。博物館亦購入“清初詩人吳雯詩軸一幅”、“馬文毅公遺硯一方”等,充實和豐富了博物館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