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趨於專製,近於民主(1 / 1)

商鞅的改革可以說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更趨向專製的。為把全國人民統一起來,有效監管,商鞅提出“分戶編民”和普查人口製度;為了使統治者加強管理,刖人守囿銅挽車(西周)使百姓更服從管製,他又頒布“連坐法”,同時規定同伍的人犯了罪應該互相糾舉,能告發別人的人將得到獎勵,知情不報的人,一經發現就處以腰斬,藏匿犯科作奸之人的人與叛國投降者罪責相等。在地方實行這樣一套嚴厲的管理體製,有利於中央對全國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管理商鞅提出改革縣製,讓民皆有序,官無瀆職;為了加強國家的統治,商鞅還推翻了孔子以來的禮製,提出法治,並且他是重法,重刑。可以說,法治的提出是正確的,直到今天各個國家還在不斷的完善著法製建設,但是重刑給人們精神上和身體上帶來的傷害是有失人道的。所有這些我們不難看出,商鞅的改革都是從君主的角度出發的,都是為國君服務的。道理很簡單,因為他是在國君的支持下走上變革之路的,他在為他的支持者服務。所以,商鞅的改革之初除了國君,貴族和百姓都是反對的。

同樣的道理,格拉古兄弟都是作為保民官去實施改革的,稷下學宮戰國時期,田齊統治者在稷門附近建造學宮,招攬天下賢士,聚徒講學,著書立說,史稱“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到宣王時發展到鼎盛,規模達一千餘人,著名的先生就有76人之多。各派主張不一,他們相乎詰難,開百家爭鳴之先河,卻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共同發展,給後人留下大量思想著作。稷下學宮是當時最高學府,也是最早的社會科學院,還是齊國人才的培養基地,雖隨著秦朝的統一而消散,但卻直接影響了秦漢的政治並給後代以深刻啟迪。保民官顧名思義,是要保護人民,人民選舉的他們,人們是他們的支持者。所以格拉古兄弟的改革要為人民服務,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所以他們提出了,每家超過規定數量的土地一律收歸國有,然後以30猶格一塊,分配給貧窮無地的農民使用,分地的農民每年要向國家交納少量的租金,不準出賣或轉讓,以免再出現無業遊民。

公元前133年夏天,帕加馬王國國王阿塔勒三世去世時,遺囑指定羅馬為王國的繼承者。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提比略·格拉古立即提出,阿塔勒的財產將作為分配給貧窮農民用於購置牲畜和耕作的基金,其王國由人民大會處置,元老院無權過問的新法案。到蓋烏斯·格拉古時期又提出了限製糧食價格波動,穩定市民生活的糧食法,即城市貧窮公民可廉價或免費從國家按月領取定量糧食,市場上的糧食供應由國家規定價格,新糧食上市要比以往的價格降低一半;他還提出禁止征召年齡在十七歲以下的男性公民到軍中服役,並規定由國家撥付公款供給士兵衣著,並且此款不得從軍餉中扣除;此外他提出築路法,想通過擴大修築道路使失業者和手工業者得到工作和收益。

與商鞅的加強君主專製相比,格拉古兄弟的改革更趨民主,改革多是從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出發的。“社會救濟”“低保”這樣的惠民措施能在2000多年前被提出,不管它能否被實現,提出本身已經很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