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戰火熊熊的戰國時代,像一刃利劍,來到秦國;斬斷了秦國春秋以來遺留的陋習,劈開了通往先進國度的障礙之山;他的改革直指落後腐朽的貴族,他的劍鋒刺痛了太子集團;劈荊斬棘,終不能保全自己,車裂的行刑架上結束了他的生命,卻無法結束他深入人心的改革思想。解讀商鞅,體會改革之路的艱辛……
商鞅
商鞅,名公孫鞅,亦名衛鞅,衛國貴族出身,戰國中期政治家。年少時,他就喜歡讀刑名之學;到了青年時期,他已經是一個有學問有才幹的人。他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孫痤手下做小官,深得相國重視。公孫痤臨死對魏惠王說:如果不用衛鞅,就把他殺掉,決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把這樣的話當成耳邊風,既不重用,也沒有殺他。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就來到秦國,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春秋時期衛國文物殘片圖商鞅依據李悝《法經》結合秦國實際,製定出一套變法方案。秦國實行變法之後,兵強馬壯,準備東進擴展勢力。公元前340年,齊、趙兩國聯合攻魏,商鞅認為機不可失,便率軍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領兵抗秦,商鞅給魏公子卬寫信願罷兵講和,邀請其來秦軍約定的地點會麵,公子卬深信不疑。在赴飲宴之時,秦國伏兵一擁而上,將魏公子抓起來,秦軍趁勢打敗魏軍,取得了勝利。商鞅打敗魏軍之後,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給他,因而號為商君。
商鞅尊
商鞅推行變法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時,也因鎮壓貴族勢力的反抗,積怨甚多,加之他在秦孝公病重期間,掌握秦國軍政大權,獨斷專行,使秦國內部權力之爭激化。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公子虔乘機誣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國,魏國人早已恨他,在魏無處存身,隻好返回封地商邑。他組織了一批人馬準備抵抗秦軍,但寡不敵眾,被秦惠文王抓獲。秦惠文王以“車裂”這種殘酷的刑法把商鞅處死。商鞅雖死,但秦國改革並未停止,封建製度繼續發展並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