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崛起之路,任重而道遠(1 / 3)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正逐漸從夢想變為現實。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重新崛起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曆史潮流和必然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敏捷的思維和理性的心態。在我們通往國家崛起和民族複興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我們必須做好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準備,努力解決好當前麵臨的各種各樣的國際國內問題,掃除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阻礙和阻力。

溫家寶總理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一個關於13億人口的“乘除法”:13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就會變得很大;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就會變得很小。溫總理提出的這個寓意深刻的“13億乘除法”,其實是在警示我們,人口規模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關係十分密切:一個很小的社會問題,如果乘以13億,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很大的經濟總量,如果除以13億,人均占有量就會變得很小。

2009年年初,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麵臨很大的困難。溫家寶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再次用“13億乘除法”,來詮釋當前我國麵臨的問題和提振與會者的信心:“我們有13億人民,如果13億人民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們的成果就增加很多;如果13億人民都能共同為國分憂,我們的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如果13億人民都能團結奮鬥,我們的力量就強大很多。所以,歸根到底增強信心還在於依靠人民,各項工作能否取得實效,歸根到底也在於能否落實到基層。”

無法回避的問題,必須解決的矛盾

當前,我國的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位都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長速度卻不能與之匹配。公開數據顯示,1978-2007年間,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從15.65%下降到11.15%;全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62.34%下降到42.60%。與此同時,1978-2007年間的GDP年均增長速度是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是7%,居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8.8%。居民收入增速不僅低於GDP增速,還低於消費支出增速。正是由於這個比重的不斷下降,才導致了我國經濟的失衡狀態,即在當前的GDP比重中,國內居民消費不到35%,而投資與淨出口卻占了65%,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投資擴張而內需不足的經濟模式。

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受“唯GDP論”影響,把過多的資源用於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既影響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製造了財政饑渴,還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拉高財政收入,從而直接影響居民收入。結果使居民收入趕不上GDP,更趕不上財政收入的迅猛增長。現在國家是富強了,可普通老百姓的腰包卻沒有真正鼓起來。由此帶來的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對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未來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甚至是阻礙。

製造能力強vs創新能力弱

當前,我國在產品製造方麵,的確稱得上是一個大國。2009年中國製造業創造的增加值已經超過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我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可是,在我們每年製造的產品中,有多少產品是我們的自主品牌?又有多少產品我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出口總貨值為1.58萬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出口為0.74萬億美元,約占出口總額的47%;外資企業出口為0.86萬億美元,約占出口總額的55%。(注:加工貿易是指從國外進口原料在國內組織生產,產品外銷出口,以賺取加工費為主要目的,其表現形式主要為貼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