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曆史悠久,曆史上曾是西北的名邑,縣內有秦漢朝那古城,是皇甫文化的發源地,有與長江、黃河、漢水齊名的朝那湫淵,是秦皇漢武祭祀的主要場所,綿延橫亙的戰國秦長城貫穿全境。在這塊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從古代的帝王將相到現代的國家領導人多有涉足。這裏地下有煤、石油、礦泉水等豐富的自然資源;地上有無量山石窟、瓔珞寶塔等眾多文物景點。為此,編輯出版一本關於彭陽風物的地情資料書,對於認識彭陽、了解彭陽、宣傳彭陽、開發彭陽,對於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彭陽有重要意義。
本書在搜集整理資料過程中,各編寫人員深入實地采訪,盡可能地獲取第一手資料。在資料的整理上,將外出調研收集的資料和《文物誌》、《彭陽民間故事》、《彭陽諺語》、《彭陽歌謠》等各種不同版本的資料反複核實對比,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力求資料真實可靠,全麵係統。選材不拘格式,題材廣泛。“自然風光”篇主要介紹了彭陽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文物古跡”篇涵蓋古城堡寨、長城烽燧、文化遺址、古墓建築、石窟石刻、文物精粹、古樹名木、古今戰紀、革命遺跡等內容;“宗教寺院”篇重點介紹了縣境內著名的祠廟寺觀、清真寺拱北;“民俗傳說”篇擷取了境內曆史上的一些民風民俗、故事傳說,其中有關彭陽物候、農事資料的記載,非常珍貴;“資源特產”篇重點介紹了縣內頗具規模,而且在全區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優產品、地方特產和礦產資源。《彭陽風物》是一本集知識性、資料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地域風物誌,圖文並茂,語言生動優美,讀者能從中感受到彭陽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彭陽人民治山治水,治窮致富的精神風貌。該書的出版,對於推動我縣傳統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利用,對於提高全縣人民幹事創業的熱情和信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縣委、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及時協調解決編寫工作中的問題,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多方擠壓、調劑,籌措出版經費。分管領導多次過問編寫進度,保證了該書的按時出版發行。縣財政局、檔案局、政協文史委員會、文物管理所等多家單位積極配合,對編輯工作給予了大力支持。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楊忠同誌,在百忙中親自參與了編寫方案的製定和全部文稿的審閱修改工作,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並提供了許多頗有價值的資料,令我們非常振奮和感動。楊寧國、林生庫提供了大量珍貴精美照片,使該書增色不少。寧夏人民出版社劉佳編輯審閱了全稿,謹此對關心和支持這本書編輯和出版的所有單位、領導和個人表示真誠的感謝!
《彭陽風物》的出版發行,是彭陽縣史誌辦公室全體工作人員集體勞動的結晶,全體編寫人員以對曆史和讀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兢兢業業,不辭勞苦,加班加點,翻卷查檔,任勞任怨,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外出調查采訪,廣泛收集資料,反複核實,數易其稿,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做了大量艱苦、紮實、細致的工作。全書由葉長青同誌統稿。“自然風光”部分由劉天文同誌撰寫;“文物古跡”和“宗教寺院”部分由楊樹林同誌撰寫;“民俗傳說”部分由胡平同誌撰寫;“特產資源”部分由張文明同誌撰寫。另外,縣水利水保局幹部徐潔同誌也參與了部分內容的撰寫。李娟同誌參與了文稿的打印工作,全書圖照設計工作由張文明同誌完成。
由於該書是我縣第一部有關風物的專業書,在編寫過程中尚無範例可供參考,加之內容涉及麵廣,編寫時間緊,能夠找到的參閱資料有限,疏漏、不當、甚至錯誤之處在所難免,謹請廣大讀者、學者、專家批評指正。
編者
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