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陝西紅色文化軟實力的資源:陝南蘇區紅色文化資源(3)(1 / 3)

(1)蔡川整編1934年12月11日,鄂豫陝省委將部隊移至丹鳳蔡川鎮的太子廟,對部隊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整編。在這期間,中共鄂豫陝省委向戰士傳達了庾家河會議關於創建鄂豫陝省委、創建以商洛為中心的鄂豫陝蘇區的精神,同時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因減員過大,撤銷紅第二二四團,充實到二二三團和二二五團。紅二十五軍的領導人也作了調整,軍政治部主任戴季英任軍參謀長,省委秘書長鄭位三任軍政治部主任,調第二二四團政治處主任郭述申任軍政治部副主任,從思想、組織上為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做了準備。

(2)九間房事件1935年4月9日,紅二十五軍在柞水縣九間房設伏,誤將中共組織掌握的陝西警備第三旅大部殲滅,1935年5月,旅長張漢民等30佘名中共黨員被俘後在龍駒寨遭錯殺。1945年黨的七大追認張漢民等為革命烈士。

(3)引駕回起義1935年12月7日至11日,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第二十五軍北上抗日主張及其政策影響下,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二旅第四團四連、九連在進步青年張子新、王展(王武林)、何繼周(何振亞)等人率領下,先後在柞水縣營盤和長安縣引駕回(今引鎮)舉行起義。在紅七十四師的建議下,起義軍宣布成立陝南遊擊縱隊,何振亞任指揮,在鎮安、柞水、寧陝、石泉、漢陰、安康等地開展遊擊戰爭。後由於鬥爭環境的嚴酷,為保存實力,陝南遊擊縱隊先後在鎮安和安康,有條件地接受了國民黨地方政府的兩次改編。1936年8月,在中共西北特支的領導下,陝南遊擊縱隊在鎮安縣紫荊鄉(今屬安康)再次起義,宣布成立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軍長何振亞,在鎮安、寧陝、石泉及安康等地與國民黨軍隊進行鬥爭。1937年1月,紅軍第十五軍團南下商縣時,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調歸第十五軍團領導。

2.黨組織、軍隊及其指揮機構舊址遺址

(1)紅三軍軍部駐地舊址1932年10月下旬,夏曦(時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賀龍(時任紅三軍軍長)、關向應(時任紅三軍政委)等率領紅三軍一萬多人,撤離洪湖革命根據地,向湘鄂邊區實行戰略轉移。11月下旬,轉戰至丹鳳竹林關,主要領導人在竹林關楊氏廟舉行重要會議,會上,賀龍同錯誤路線的執行者夏進行了堅決的鬥爭,製止了肅反擴大化,使許多久經沙場的戰友免遭迫害,挽救了紅三軍。紅三軍軍部駐地舊址楊氏廟建於1896年,係磚木結構,建有拜殿、正殿各3間。

(2)中共鄂豫陝省委成立舊址1934年12月10日,紅二十五軍進抵洛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當天,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街春永茂中藥鋪召開了第十八次常委會,決定改鄂豫皖省委為鄂豫陝省委,為創造鄂豫陝蘇區而鬥爭。

(3)中共鄂陝特委、鄂陝遊擊司令部舊址1935年2月上旬,中共鄂陝特委、鄂陝遊擊司令部在鎮安縣楊地鎮店埡子成立,郭述申任特委書記兼遊擊司令部政委,陳先瑞任司令。中共鄭陝特委隸屬中共鄂豫陝省委領導。鄂陝特委先後下轄中共鎮安縣委、中共五星縣委,主要活動在鎮安、山陽、柞水、旬陽和湖北的鄖西等縣邊界地區。鄂陝遊擊司令部隸屬中共鄂陝特委領導,下轄鄂陝第3路、第4路、第5路、第6路、第7路、第9路等共6個遊擊師和鄂陝遊擊司令部戰鬥營。在中共鄂豫陝省委的領導下,中共鄂陝特委及其領導下的鄂陝遊擊司令部,加強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南部和中部的鬥爭。

(4)中共豫陝特委建立舊址為了加強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東部地區(以孫家山為中心,在洛南、盧氏、商縣、商南等4縣邊界)的工作,1935年4月下旬,中共鄂豫陝省委在庾家河宣布成立了中共豫陝特委和豫陝遊擊師,任命省委委員、軍政治部主任鄭位三為特委書記,方升普、曾焜、袁崇安、李書全為特委委員。方升普任豫陝遊擊師師長,曾焜任政委。豫陝遊擊師下轄4個大隊,主要活動在盧氏、洛南、商南、丹鳳、商縣。鄭位三調任鄂陝特委書記後,李隆貴任豫陝特委書記。豫陝特委和豫陝遊擊師的成立,推動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東部地區革命鬥爭的開展。

(5)中共鄂豫陝特委、中國工農紅軍第七十四師師部舊址1935年9月初,中共鄂陝特委與中共豫陝特委在商南縣趙川鎮西北之梁家墳會合,初步商定,先各自返回原活動區域,安排地方工作,動員群眾以各種形式與敵鬥爭,收容傷病員,尋找到各路遊擊師後再行會合,研究下一步的行動。9月8日,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再次會合梁家墳,9月9日,召開了聯席會議。會議經過討論,決定將鄂陝、豫陝特委合並為陝南特委,後稱鄂豫陝特委。會議選舉鄭位三為書記,陳先瑞、李隆貴、方升普、曾焜為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