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印度加爾各答是遠東空運、海運中心,美國援華物資很大一部分由此經薩地亞(印度)轉運中國。此時,印度屬英國殖民地,印度人民為爭取獨立,奉行聖雄甘地的“不合作主義”,與英國進行了不懈鬥爭。為了加強中、英、印共同抗敵,蔣介石與宋美齡於 1942年 2月 4日訪問印度,以爭取印度的支持。隨員三人中有當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的王寵惠,蔣介石夫婦的英文秘書、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董顯光,再一個便是張道藩。他當時是“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校長為蔣介石,為了對外用副校長頭銜。
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是為了調解英、印之間的矛盾,二是要得到英駐印總督的協作,同時還要得到印度國民大會黨在抵抗日軍侵略方麵的共識。
蔣介石夫婦此行受到印度朝野的歡迎。其間蔣介石與國大黨領袖尼赫魯舉行了三次會談。在第一次會見時,雙方不是握手、擁抱,而是尼魯向蔣等一行全身拜倒。這本是印度教大禮,對這種禮節上毫無思想準備的蔣介石一時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應對。正在尷尬之際,張道藩突然從後麵跑出來,在眾目注視下,對著印度國大黨人員來了一個就地打滾,接著作全身拜倒姿式。這是印度教的回拜禮節。這一來賓主交歡,氣氛融洽。經過與國大黨談判,中國得到了印度人民在爭取獨立與英國不合作的前提下,表示“決不做不利中國抗戰的舉動”的保證。此行對聯合國際抗日統一戰線有極大幫助,此後,美英支持中國抗戰的物資源源不斷地從加爾各答運到中國,支援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也有利於盟國反法西斯的鬥爭。
張道藩就地打滾,為不懂得印度禮節的蔣介石解除了困窘,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讚賞。所以回國以後,張道藩升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CC雖然管黨,但中宣部部長一職,蔣介石曆來不讓 CC係人擔任,先後如劉廬隱、葉楚傖、周佛海、王世傑、梁寒操、吳國楨、彭學沛均非 CC係人,而張道藩破了此例。因此“張道藩地下打滾升級當上中央宣傳部長”成為當時一大內幕新聞。
抗戰勝利,張道藩到了南京。因內戰又起,張道藩不願為官,蔣介石圈定他為“立法委員”。他十分消沉,宣稱要削發為僧,為左右反對。後拜齊白石為師,閉門習畫。後來跑到台灣,他靠攏蔣經國,還當上台灣國民黨的立法院長,寫了一本《酸甜苦辣的回憶錄》活到 8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