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少年時期選讀《史記》,讀的是其中的故事,驚心動魄,委婉曲折,好看。

大學時代通讀《史記》,讀的是其中的史實和文采,上古遺韻,戰國熱血,秦漢風流,前後既貫通,張弛又有度,不知不覺間,服膺太史公。

中年以後細讀《史記》,讀的是其中的人情事理,開卷見古人,閉卷思當下,再三咀嚼,覺得司馬遷著實厲害,因為,他早已預料到,兩千年以後,裹挾在滾滾紅塵裏的人們,會是如何模樣。

不過,從少年,經青年,再到中年,讀《史記》的時候,有一樣東西,始終不變,就是震撼於書中的那些佳句名言。

還依稀記得,小小年紀,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背誦“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號,不免困惑;也時常想起,曾經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的悲歌,莫名感動;“士為知己者死”的境界,自是讓苟且偷生至今的我,無限向往;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的圖景,直為今世寫照,又令人不免感慨萬千。

和其他一些先秦經典不同,《史記》裏的這些佳句名言,不論是司馬遷獨創的,還是他引用前人的,大都不是道德的箴言,也不盡是生活的良方;它們並不那麼溫馨,也不那麼甜美;有時甚至冷酷無情,會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刺疼你的心。

但是,它們是實際存在過的人生的真實結晶,它們讓兩千年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我們,直觀地體驗了曆史與現實的水乳交融。

本書的目標,是向讀者形象地展示,《史記》中的這些佳句名言,在司馬遷的書寫場景裏,原本有怎樣的上下文;如果它們在《史記》裏一再出現,涵義又有怎樣的變化。它們的現代意義自然也是本書所關心的,但如果那意義一望可知,我們也就不再饒舌;若是古今意思相異,則稍作解說。

本書采用的《史記》版本,是通行的中華書局標點本。為了便於讀者檢閱各名句所在的上下文,我們在每一段原文的後邊,括注了平裝標點本《史記》的冊數和頁碼。

感謝邵毅平教授為本書撰寫提出的中肯建議,也感謝楊洋女士給本書初稿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

最後自然還要感謝複旦大學出版社,給予機會,讓我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溫《史記》。

作者

二00七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