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大體上可以用三個不同的屬性和不同的層次來分類。它們是民間文化、士大夫文化和皇家文化。有人說,還應該有一類宗教文化。其實,可以界定的文化種類還很多,由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基礎,各種文化均可反映在上述的三種文化之中。中國皇家園林是中國皇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解讀皇家文化過程中,不可忽略對皇家園林的研究。園林,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中國古代園林的產生,應該是與城市化的進程相關。當一部分人,由於從事生計的內容和形式的變化,而被圈廓在城中生活;相對密集的建築,有限的空間,嘈雜喧鬧的環境,全然失卻城外自然的野趣。有條件的市民,便不斷引進自然的元素,小到樹木花草的引種、魚蟲鳥獸的飼養,大到自然山水的模擬,進而亭台樓閣的點綴,這大概是園林的衍化過程。古代有一個對園林很通用的名稱,叫“城市山林”。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也還追求著“都市中的山莊”等這樣有名有實,或者有名無實的自然情趣。另有一種情況,是定居在城中的市民,選擇風景美好的郊野,以城中的居住條件和生活方式,營構又一個生活場所,這便是至今還運用在生活之中的一種古代園林的名稱:“別墅”。它還有更含蓄文雅一點的,現代已不太使用的名稱:“別業”、“山居”。這些都歸納在園林學科的一類——“私家園林”範疇。
至於佛道宗教修煉場所的寺觀,它們最早也都發源於城市之中,準確一點說,它們最初的形態是產生在都城之中,而又逐漸向深山邃穀中隱去。道教的五嶽,佛教的四大名山,都是最具盛名的風景名勝園林和寺廟園林,在曆史上這一類園林雖然受到宗教文化,特別是宗教思想的哺育、塑造,許多深奧抽象的哲理,被演繹在自然山水的雄秀和詭譎之中,但它們的政治經濟基礎,仍然依托著皇家以及達官貴人、地主富商的政治勢力和經濟財力的庇護和布施,而得以生存和隆盛。由於自然山水的永恒和宗教信仰的弘揚綿延,它們能跨越朝代更替的劫難和避免家族興衰的厄運,相對存在的曆史較久。雖然殿堂寮舍有所更新,而保留滋茂至今的許多千年以上的鬆、柏、槐、檜和銀杏等古樹林木,是它們存在最難得的曆史見證。
長期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園林起源於專供天子帝王行圍狩獵的“囿”。又據以推衍出,中國古代園林起源於皇家園林,這個結論是值得商榷的。“囿”是我們所知最早的園林形態,或者說最早見於曆史文獻記載的一種功能明確、可以稽考的古代園林模式;更多的園林起源的因素,還是孕育於農牧生產和生活生息之中,還有把天地山水作為自然的偶像加以崇敬和親近的認識與實踐。
帝王的宮室,幾乎都是城中之城,尤其遠離自然。限於禮製,在皇城內隻能規劃出有限的自然空間。將宮室的功能構築體現在自然山水之間,滿足對於自然的追求,創造在城中之城所不能進行遊樂活動的條件;同時不能排除,因為政治的目的而進行的這種離宮別苑的營構。凡執掌政權時間較長,又是中央集權的朝代,皇家園林重建的次數就多。皇家園林重複興建的出現,是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一個重要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