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士期間的學習研究和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嚐試在曆史中尋找“自我”所呈現的各種形態,它的千變萬化令人歎為觀止,我忙於記錄,也時常迷失其中。這件工作開始後,我卻不自覺地對自述文字充滿懷疑,這個副作用可能還會持續很久,使我難以用第一人稱言說自己。
但我不能不提及給予我幫助的師長和朋友們,然而甚至連這件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在此我隻能掛一漏萬地寫出:
沒有我的導師楊念群的指導與督促,本書的寫作不可能完成。在過去的五年中,孫江老師給了我始終如一的鼓勵和幫助,他看問題的方法和視界讓我終生受益。賀照田老師、薑濤老師曾細心批閱我的文章,對錯字、格式等細節都耐心糾正,在觀點、材料方麵無私分享,讓我感到研究工作並不是全然孤獨的。黃興濤教授、夏明方教授、毛丹教授、劉建輝教授、餘新忠教授、汪朝光教授、王奇生教授、郭雙林教授、高王淩教授、蕭延中教授、左玉河教授、李梁教授、吳飛教授、朱滸教授、馬釗教授閱讀了本書部分文稿,並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和建設性修改意見。孫歌老師主持的讀書會曾給予我很多靈感和啟發,雖然我總是讀書最不用功的一個。在與張誌強、江湄、廖敏淑、程凱、莫艾、李誌毓、熊月劍、陳明等師友的討論中,我獲得了知識、信息和視角,還有大量的快樂時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這本書最後階段的寫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步平教授、王建朗教授、金以林教授對後學者的指導與關照令我銘感於心。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幽雅的學術環境和嚴謹的治學氛圍使我的博士後生活在緊張充實的節奏中度過,黃克武教授、張力教授、錢永祥教授、王道還教授、羅久蓉教授、潘光哲教授、楊貞德教授、盧建榮教授、張啟雄教授、張哲嘉教授對我在學問上的點撥、在生活上的照顧,都是我不能忘懷的。林毓生教授、羅琳教授、任強教授曾惠寄研究材料,Michael Saso教授曾指點我的英文翻譯,我感謝他們的熱心和慷慨。
本書的部分內容曾刊於《新社會史》第2輯、《新史學》第1卷、《史林》、《讀書》、《開放時代》,衷心感謝他們發表我的文章並允許這些文字成書出版。本書在觀點和行文方麵的錯誤和紕漏,均由作者本人負責。
海青
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