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縣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銳意進取,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之際,全麵反映涇源縣2009年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資料性文獻——《涇源年鑒(2010)》付梓出版了。這是我縣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既有現實性,又有史料性,可喜可賀!
涇源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2009年,麵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涇源縣各族群眾正以百倍的信心、驕健的步伐、創業的精神,在中共涇源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六盤山精神,以解放思想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以生態建設為重點,按照“1236”工作思路即:圍繞“農民增收、財政增效”一個目標,實施“產業提升、爭先創優”兩大工程,突出“解放思想、創新機製、落實責任”三個重點,實現“結構調整、項目帶動、農村改革、城鄉建設、黨的建設、科學發展”六個突破,舉全縣之力,勵精圖治,艱苦奮鬥,使全縣國民經濟穩步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城鎮建設成績喜人,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優勢產業逐步形成;扶貧開發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起步良好;惠民工程彰顯效益,上學難、看病難、飲水難、行後被自治區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縣、“明珠杯”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先進縣,獲得南部山區危窯危房改造一等獎、特色產業大縣二等獎、動物疫病目標管理考核二等獎,被固原市評為“百村肉牛示範工程”第一名。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誌為鑒”,盛世修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了解曆史,學習曆史,從曆史中汲取寶貴經驗,是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途徑。編好包括年鑒在內的地方史誌,利用好地方史誌,對於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經濟社會高歌猛進,修誌編鑒也在一路前行。《涇源年鑒(2010)》客觀、全麵、係統地反映了涇源縣2009年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麵的基本情況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真實再現了各部門、各行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生的巨大變化,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圖片精美,體例科學,體係完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時代特色,為各級領導進行科學決策提供縣情依據,為各行各業提供谘詢服務,是國內外各界了解涇源,認識涇源,研究涇源的重要窗口和媒介資料。
《涇源年鑒(2010)》在編寫過程中,得到縣直各單位和各鄉鎮的通力支持,得到社會各界的鼎力協助。特別是年鑒編輯部的同誌們積極收集資料,認真撰寫文稿,反複審核修改,集數月時間完成年鑒的編纂任務,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立史惠民,修誌資政。值此《涇源年鑒(2010)》成書付梓之際,特寄語全縣各族人民,務必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借鑒曆史,把握現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發揚成績,克服困難,同心同德,為建設好涇源美好家園作出新的貢獻。
2010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