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後記(1 / 1)

2004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暨漢唐研究中心主辦的“漢唐盛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地區與海外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研討會以“漢唐盛世”為主題,從中國古代曆史演進的角度,全麵探討了漢唐時代曆史的魅力、漢唐盛世的曆史內涵以及漢唐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法律、製度、文化等問題。

本書以會議探討的論題為主體,是對漢唐盛世進行的一次較為深入的曆史解讀。全書以漢唐為整體研究對象,實際上有兩層意義:一是時間上從秦漢到唐宋,大體相當於一般所說的中國中古史;二是將“漢唐盛世”作為一個曆史現象。近年來,由於新史料的出土和研究視角的轉換,漢唐研究領域也呈現出新的學術轉機。本書依托於會議的研討,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論題:

第一,“漢唐盛世”深刻影響了中國曆史的走向。從漢到唐,是中國古代大一統政治文化由奠基到鼎盛的發展時期,對中國政治傳統的形成影響至深,影響中國曆史走向的許多問題都是在漢唐時期奠定的。自宋人以來一直到清朝學者,在探索中國曆史的演進軌跡、總結治國安邦的經驗教訓時,多將漢唐看成一個整體進行研究,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政治文化命題,如漢唐宰相、漢唐宦官、漢唐經學等。

第二,“漢唐盛世”是中華文明輝煌的象征。漢唐兩朝,以其大一統的格局、強盛的國力、開放進取的精神、相對完備的製度以及由盛而衰的轉折,在中國曆史上占據著特殊地位。“漢唐盛世”的突出特點是統而不死,與時而變,是具有活力和開放性、包容性的“盛世”。

第三,研究“漢唐盛世”,要回歸原典,注重創新。這是一次以打破斷代分割、拓展問題空間、尋求學術轉型為主旨的重要學術會議。這次研討會有這樣幾個特點: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努力克服以朝代斷限的研究取向;重視史料和學術積累,回歸原典,尤其重視對傳世文獻中各種信息的發掘與對新出史料的整理釋讀,不空發議論,不生造詞彙;對現有曆史學研究概念進行理性反思,嚐試建立解釋中國曆史發展的本土概念;注重突破與創新,突出體現為多學科的交叉和新資料的運用。

成立漢唐研究中心,以加強中國古代史學科的建設,是中國人民大學學科布局中的重要舉措。學校和學院的各級領導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紀寶成校長、李文海教授親臨大會並發表講話,時任人文學院院長的陳樺教授、曆史係主任成崇德教授親自安排各項具體工作,使大會取得了良好的學術影響。張耐冬、張忠煒同誌以及張雨等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眾多研究生為會議的召開和書稿的校訂付出了辛勤勞動,在此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由於我們的原因,本書出版拖延了許多時日,需要向參加會議和提交論文的諸位先生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