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史說益陽》是一本介紹和釋讀益陽地域特別是益陽古城曆史變遷、工商百業、人文風采、風物特產、文化現象和故事傳說的讀物。它從文化益陽的視角,在綿延數千年的曆史長河裏,采擷益陽地域內若幹文明閃光點,透視古城益陽的人文曆史特色,並以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打開塵封的悠久曆史,探尋遙遠而多彩的古城記憶,向世人展現出古城益陽厚重的人文曆史和多元的傳統文化。它的出版對於益陽的文化建設、對外宣傳以及開展青少年傳統教育,都將發揮著獨特作用。

益陽地處湘中偏北,東臨長沙,西連武陵,吞資江水,擁洞庭波,靠雪峰山,境內山水相依,物產豐饒,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遠古蠻荒歲月,她是宜於漁獵的百濮雜居之地;荊楚時代,她是楚人開拓和經營的廣袤荊州之域。她最早見諸史冊的輝煌曆史,當屬秦代首批置縣。其後自漢至唐千餘年的曆史風雲中,她雄踞於武陵蠻北部,征戰、對峙、滲透和反叛在境內交替出現,直至宋代熙寧年梅山蠻被降納,疆域分置新化、安化兩縣,益陽才正式步入長治久安的曆史階段。宋元時期,洞庭湖濕地被圍墾,承載生齒的廣袤良田托起了明清兩代益陽跨越式發展的鼎盛和傳奇。而作為一座縣邑,益陽城最早史載於三國時期用夯土修築的魯肅堤,史稱魯肅古城。明代,益陽的城牆及堞樓才用青磚建成並設東、南、西、北四門,始見古城雛形。清代至民國初年,益陽城不斷加修完善城池,建成十五裏麻石街並孕育了繁榮的商業文化,益陽因此被冠以“銀益陽”之稱,與“金湘潭”齊名,飲譽湖湘大地。追溯曆史,檢視文明,一種探尋厚重人文的自覺和對地域文化的自信,讓新時代有擔當的益陽文化人擔負起了耕耘益陽曆史文化的使命。《史說益陽》用鮮活的故事和豐富的史料勾描出一幅益陽曆史文化地圖,正是這種耕耘結出的可喜成果。

《史說益陽》是第一部嚐試係統闡釋和全麵介紹益陽古城曆史變遷與人文風采的作品。書中資料來源甚廣,含考古發掘、史誌、方誌、地方文史資料、檔案和其他文獻資料,每篇的綜述不吝援用各種版本的誌書概說;書中還采寫和改編了一些故事傳說,以事敘史,以史記人。豐富的史料、開闊的視野、翔實的表述以及精當的評點,構成了本書的特色。

當前,益陽正進行新一輪文化體製改革,目的是繁榮文化,推動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對本土曆史的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應該是加強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多出快出精品的題中之義。益陽擁有悠久豐厚的曆史文化,可待挖掘的廣度和深度不可限量,隻有一批批體現曆史文化特點的文化創造和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具有益陽特色的文化才能真正繁榮發展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史說益陽》的問世生逢其時,具有很強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是為序。

黃東紅

二〇一一年秋於益陽

(作者為益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