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韓麗被殺(1 / 3)

在渭北平原與陝北高原交連的台塬地區,有一個不大的村子。村子裏一共五十戶人家,全都姓李,另有兩戶雜姓在村子西邊分開居住。村子南麵五裏的地方有一條連綿的山脈,東西橫向。山脈東起五龍山西至金粟山,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大有龍盤鳳棲之勢。在山脈最西麵,有一座龍頭式樣的山頭,古時候稱金粟山,當地人稱尖山,海拔七百餘米。山體是石頭的,沒有樹木隻長些荒草,全然沒有生氣,一種荒涼滄桑的感覺。在山的陽麵有一道被堵死的甬道石門,石門表麵已經腐蝕和山融為一體沒了棱角,但依稀能夠看出石門的式樣與深深的人工鑿痕。甬道開在半山腰,龍口的地方。龍口兩旁是人工堆砌的兩條石體龍須,向山下鋪卷開去。山下赫然屹立著一座石碑和兩排石人、石馬、石雕塑。那石碑上書著“唐元宗泰陵”。是的,這就是一代明君唐玄宗李隆基的墳塚。

村子裏的人家一旦閑暇下來就會開始爭論,這種爭論人老幾輩也一直沒有休止過,一直是一個熱鬧話題。有人說這個村裏的人原本是唐朝皇室後裔,後來受命為唐明皇守靈;有人說這個村裏的人不是唐朝皇室,隻是奉命守靈之後才被當時的皇帝賜予國姓;還有人說,李姓隻是在他們的祖先守靈以後自己改換的;更有人說,他們姓李且居住在這一地方跟皇室跟塋塚沒有任何關係。

這種爭論沒有誰能夠說清楚,就連村裏最老的一輩老人也說不明白。隻是說,記得他爺爺當年說過,在好早以前村裏人是住在尖山下邊的,但後來不知什麼時候就搬到了這裏。然後就什麼也說不明白。村裏人堅決相信一點,他們一定跟唐玄宗的墳墓有關係並且他們一定出自一個祖先。

村裏的風氣一直很淳樸很濃厚,村裏人也一直很和睦,但凡誰家有個七災八難,村裏人都很熱情的相幫著。村裏也出過一些能人,這些人也幫村裏辦過一些實事。但是後來慢慢的這種凝聚力就被消磨了,一代接著一代。大家各自過起了日子,隻有一兩家要好人家會黏在一起,互幫互助。大的村莊被高高的院牆割成了互不相連的一塊一塊。

後來村裏再出了能人,大家隻是趁吃飯的時候聚在門口拉拉幾句,也不往心裏去,回到家裏該幹什麼幹什麼。偶有一兩個嫉妒的羨慕的巴結的,也隻是端了飯碗站在村口,高談闊論一番。像地頭土畔上支起鋤頭吼秦腔的農人。完了,回到屋裏碗一放,拿起鋤頭又去了地裏。

在村子西頭單另住著的兩戶人家中,一戶姓蘇是個鐵匠,另一戶姓王是個木匠。這兩戶人家都是河南人,當年逃荒來到這裏。村裏人見村中沒有手藝人,就留下了他們。

蘇鐵匠來到村裏的時候帶著剛滿六歲的兒子,父子倆相依為命。蘇鐵匠在村西頭一條向陽的半墊上鑿了一孔土窯洞,沒門沒窗的居住了下來。村裏有戶人家和這對父子走的比較近,於是兩家關係便比一般人家要好。蘇鐵匠的兒子叫蘇旦,長大後沒有做鐵匠,而是成了普普通通的莊稼人。村裏這戶人家的兒子叫李羽剛,出門做了長途貨車司機。兩家人的關係依然很緊密。

李羽剛原本是國營單位的一個工人司機,後來覺得工人沒有農民自由就不幹了,再後來又覺得農民沒有工人日子好過,便出門給私人老板開了汽車。

李羽剛外出工作,家裏的活都留給了妻子蒙萌。這時候重活總是要拖累著蘇旦來幫忙。李羽剛每年的工資都要拿出一些交給隊裏,賣糧吃,日子過得也不是很寬裕。但他每次出車回來,總會帶一些新鮮玩意,以及外麵的一些新信息,給蘇旦一起分享。就這樣兩家人的關係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往來。

花開花落十次。這年冬天,大地剛剛封凍,漫天的鵝毛大雪紛紛飄落下來。房簷上、牆屋上、土坡上到處是白皚皚一片,田裏的麥苗也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新花絮棉被,靜靜的躺著睡覺。村裏家家戶戶都緊閉大門,若沒有急事誰也不願外出一步。一個個聚坐到炕上聊著天,吃著紅薯,說說東家長道道西家短。偶有幾個耐不住寂寞的,便邀了一起躲在某一家熱炕上搓起了麻將,三毛五毛圖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