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中南古國(11)(2 / 3)

建立:周武王第四子應公建立

滅亡:春秋初期?

有一條神龍,睜開眼就是日出,閉上眼就是日落,這條強大的神龍就是應龍。根據《述異記》的說法,龍活了五百年為角龍,活了一千年為應龍。也許大家對它的名字並不陌生,它是黃帝的好幫手,在黃帝的帶領下參加了涿鹿之戰,因為它是太陽之神,所以能夠打敗蚩尤手下的風伯雨師。後來它又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的黨羽誇父。此後這條千年老龍又在大禹時代出現過,據說它可以用它的尾巴劃地成河幫助大禹疏通河道。當然這樣的神話傳說,正是古人“龍戰於野”的想象,我們可以理解為應龍是應地的祖先神,或者是應地是以龍為族徽的部落。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可見應國在商朝還附屬過商。

古應國大概也是在武王伐紂後為周朝滅亡,周成王把自己的四弟封在這裏,建立應國,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魯山一帶。出土的應國青銅器較豐富,有應公鼎、應公尊、應公簋、應公壺、應公方鼎等,唐蘭先生認為是周成王後期的器具,那麼這個應公應該就是應國的始封君了。1988年平頂山破獲了一起文物盜竊走私案,也追回了一批西周晚期偏早時代的應國青銅器。值得一提的是,應的繁體字“應”在金文中也有被寫作“雁”的,也有人認為“應”其實就是“鷹”,係以雄鷹為族徽的方國,所以平頂山現在也被稱為“鷹城”,但尚無實證。應國一直延續到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神秘消失,應該是被周室所吞並,到戰國時代為西周國領土,後來又為楚國占領。應國之後有應姓。

應國墓地遺址位於河南平頂山新華地區薛莊鄉北滍村滍陽嶺上,最初是1979年,北滍村磚廠在取土時挖出一件銅簋,上書“鄧公乍(作)應嫚毗媵簋其永寶用”十二個大字,是鄧國國君為嫁到應國的女兒製作的簋。此後考古部門逐漸鎖定鄧公簋出土地就是文獻中的應國所在地。從1986年至1997年,考古部門在此進行了長達11年的考古發掘,共發掘出310多座墓葬,除了大部分的戰國楚墓外,排列有序的應國墓葬有42座(其中國君和夫人墓占20座);出土了各類文物1萬多件,其中有銘文的青銅器達200多件。這些青銅器銘文涉及了大射禮、俯聘禮、帝王廟號、喪服製度等周代禮法製度,對研究應國文明與周禮製度極具價值。最後推薦一本書——《古應國訪問記》,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是研究應國曆史的必備利器。

凡國

國名:凡

方位:今河南輝縣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三子建立

滅亡:春秋初期?

《後漢書》有句廣為流傳的話:“板蕩知忠臣,疾風知勁草。”疾風好理解,那麼板蕩是什麼意思呢?千萬別以為是搖蕩的木板,“板”、“蕩”其實是《詩經》裏的兩篇,“板”通“反”,和“蕩”都表示時局動亂。《板》這首詩有說就是凡國國君凡伯為諷諫周厲王所作的,《瞻卬》、《召旻》兩詩據說是凡伯為諷諫周幽王所作,看來凡國出詩人。凡國是什麼來曆呢?我們之前有提到,周公有八個兒子受封,除了長子封魯、次子封周外,其他六個兒子分別封在凡、蔣、邢、茅、胙、祭六國。凡國就是周公第三子建立的封國,在現在河南輝縣一帶。到春秋時代,有次戎族人朝見周天子,對凡伯等公卿大臣也都一一打點。但凡伯真有點裝了,不回禮貌給戎族同胞。結果到前716年,凡伯代表天子聘問魯國回國時,在楚丘一帶被戎人阻擊俘獲,此後的凡國曆史不見記載,應是被周室兼並。

胙國

國名:胙(柞)

方位:今河南延津

姓:姬

建立:周公旦第七子建立

滅亡:西周末期到春秋初期

我們都很熟悉《三國演義》裏麵曹操拿出紅袍,讓眾將射箭爭袍的橋段。其實這是脫胎於周代的“射禮”,君王組織這種活動形式早在西周初期就存在。根據出土銅器柞伯簋的銘文記載,在某年的八月庚申,西周天子在鎬京舉行大射禮,陳列了十塊紅銅作為獎品。天子對參賽選手們說:小子、小臣(指未成年人或庶子),你們要嚴肅認真,弓箭要握牢固,如果誰能射中這十塊紅銅,就可以拿走作為獎品了!這時一個“小子”跑了出來,對準這十塊紅銅十發十中。天子非常欣喜,於是不僅賞賜了這十塊銅給他,還額外獎了一套樂器。這個周天子身份不明,一般認為是周康王。這個神箭小子不是別人,正是柞國國君柞伯。柞就是文獻中的胙,胙國在今河南延津一帶,由周公的第七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