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孟明視更覺得無望了,攻打鄭國不能取勝,連包圍都沒有內應了!於是他決定班師回朝,但是不甘心大老遠跑過來就走,於是順手把可憐的滑國給消滅了。不過秦國滅滑的意義並不太大,因為滑國距離秦國本土實在太遠了。所以秦國實際上免費地為晉國做了一次前鋒,而滑國後來就成為晉國的滑城了。現在河南偃師的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有春秋滑國故城遺址,該遺址位於一片平地上,其東北和東南靠山,而平地向西北擴展與洛陽盆地連接。三麵環山,不失為小國建都的理想之處。然而小國畢竟還是太弱,在列強爭霸時沒有老大保護就隻能麵臨被吞並的結局。
共國
國名:共
方位:今河南輝縣
姓:?
建立:?
滅亡:春秋初年滅於衛國
我們注意到,世界各民族幾乎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這是為什麼呢?有人認為洪水其實是一種象征意義,其實就是人作為胚胎階段周圍的羊水。也有人認為洪水其實是存在的,漁獵社會和畜牧社會人口多遷徙,可以不用懼怕洪水;但在農耕初期還沒發明水井的時候,民眾隻能依靠水定居,這樣一來降水量一增長就會對人民和土田造成災害。我們認為這種說法比前一對說法相對可靠。可是我們又可以思考另一個問題:洪水為什麼叫洪水?我們又可以想象,上古的水神共工和洪水是否有聯係?實際上,洪就是共,洪水最早隻是流經共地的一條河水。
共地在現在的河南輝縣,共水屬黃河流域。雖然共水不是黃河流域的主幹,但這一帶卻是整個黃河水係水災最頻發的地區。為什麼呢?因為黃河在上遊主要流經高原和山地,曲折蜿蜒、水流平緩,不能造成大患。但是到達河南省東部的時候,黃河忽然落入平原,所以才容易造成災害。實際上共水隻是在這裏注入黃河的一條小河,但古人卻認為造成災害的是共水而非黃河,所以“洪水”就成了大水的代名詞,後來把“洪”字理解為大,但“洪”的本義卻應該是“共”。而共工就是上古共國的國君,或者說是共國的祖宗神。那麼,我們就來說說共工的故事。
《左傳》記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說明共工這個氏族是以水為標誌的。《國語》記載:“共工之從孫四嶽佐禹。”薑姓四嶽是共工氏的旁支,那麼共工大概也出於炎帝,但不知為何共工在曆史上一直被當作惡人。據說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失敗,就生氣地一頭將不周山給撞倒,結果是“天柱折,地維絕”,西北方的天空變傾斜,以致日月星辰都落向西方,而大江大河卻都奔向東方,女媧就趕緊跑出來補天,天才沒有繼續倒塌。不過多行不義必自斃,後來共工族遇到了大洪水,共工的方法是把高地鏟低,把低地填高。根據徐旭生先生的考證,實際上就是修築土圍子的堤防,其實和後代的鯀如出一轍。這種早期防水措施沒有達到效果,這給共工氏帶來了一場巨大災難。
《周書》記載:“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共工氏的滅亡不僅有天災,更重要的還是政治紊亂,於是有唐氏借此機會滅亡了共國。但按《史記》的說法共工又是一個人物,他加入了以唐堯為首的部落聯盟,擔任聯盟部落的工師,但是他因治水失敗被舜定為四大惡人(四凶)之一,而流放到北方的幽陵。共工族首領雖然被流放,但共工族卻又“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於是大禹先是治理洪水,接著又發動了對共工的戰爭,打敗了共工。